2017年2月1日 09:35
問:我們查詢了你的經歷,發現你並沒有正規的佛教傳承身份,所以你宣說的法義就是外道,你所講佛法屬於自立教派,有邪教嫌疑!
答:阿彌陀佛,師兄新年好,首先祝福你與親友,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師兄,請教你一個問題,何為佛教?
是崇拜佛相的宗教?還是佛陀的教育?
如果是崇拜禮讚如來佛相的宗教,宗教有宗教規定的形式,戒律,燒香禱告的種種規定,有嚴密的宗教儀軌,身份等級,以及佛教文化,那麼可以說,佛教身份是可以被傳承的,因為有名有相的,有實體形態的,才談得上被傳承,可是如果佛教傳承的僅僅是宗教儀軌,寺院身份與律儀,傳承的是對佛相的崇拜形式,那麼,佛教決然不是釋迦牟尼佛所留下來的佛教。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釋迦牟尼佛涅槃時,阿難問佛:「第一,佛在世的時候,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人為師呢?」佛說:「你們依波羅提木叉(處處解脫)的無上戒法為師。」
「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依靠佛,與佛住在一起,這是依佛而住;佛滅度後,大家又依誰而住呢?」佛說:「你們依四念處嚴心而住。」(四念處: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第三,佛滅度後,結集(編輯)經、律、論三藏教法時,在各部佛經的開頭,要說些什麼話呢?」佛說:「應當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的格式。」
「第四,對一些惡性比丘,佛在世時,佛會設法調伏他們,使他們放棄壞的本性;佛滅度後,用什麼辦法對待他們呢?」佛說:「用默擯的辦法對付那些惡性比丘,使他們在僧團內部處於孤立之勢。這樣一來,他們便會感到孤獨無趣,從而自動地離開寺廟,或者自覺地捨棄本性,放棄惡行,而成為好的比丘。」
最後,阿難問到佛滅度後如何安葬的問題。佛說:「如轉輪聖王的葬法:用白布纏身,塗上末香,將國王的屍體用金棺鐵槨裝飾起來,同時在身上澆灌酥油,然後用有香味的柴火燒化。火滅後,將骨末盡數收取,建塔安放,使看見這塔後,人們或悲或喜,從而懷念國王治理國家的好處。我涅槃後,也當按照轉輪王的規矩殯葬。」
如來在《大般涅槃經》中,為眾弟子開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釋迦牟尼佛說: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依據如來涅槃前最後的教言,後世佛陀弟子,依止的不僅僅是寺院儀軌戒律,而更要依止佛經中,究竟了義的般若智慧,令修行者明悟本性,自覺覺他,唯有依據佛陀教育,自證聖智,明心見性者,方可弘揚如來正法,成為荷擔如來家業的心燈傳遞者。
其二,何為正?何為邪?何為外道?
心覺為正,心迷即邪,邪是歧路的意思,不是邪惡的意思,依據正確的方法,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是為正道,若不屬於正道的修行方法,皆名為邪。觀心為正,離心則邪,離心立法,法法皆是外道,依法破一切心,心心無所得,法法本無生,一切法皆名佛法。
佛教並非是拜佛的宗教,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自心本性者,解開無明心所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從生死輪迴中覺悟實相,實證輪迴即涅槃,實證煩惱即菩提,則八萬四千無明煩惱,即成度脫眾生出生死輪迴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
何為法門?方便解脫的道路也!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楞嚴經》
《楞嚴經》中,佛問諸大菩薩,哪一種法門適合阿難修行,各大菩薩敘述自己的修行方法,總共有25種,其中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末法時代眾生修行。
如此可見,法門並非是固有不變的某一種佛教門派教法名相,一切令眾生明心見性,自證聖智的方法,都可以稱為方便法門,如《維摩詰經》中所言,香積國土的如來,以食物的香味令佛土眾生得到覺悟,有其他國土的如來,以音樂、肢體搖擺、光線等等因緣化現,令眾生覺悟本性,可見法門猶如治療疾病的藥物,藥物治癒好疾病後,藥物也就不需要了,法門猶如過河的竹筏,眾生通過竹筏過河後,也就不需要再背負竹筏前行了,故而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言:「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依法明心,心空法滅,清淨圓滿,法我皆空,如如不動,是名如來。
所以,並非是我自創了某個法門,而是我依據如來教法,自我修行,自證如來聖智,以自己修行的道路,與佛經原文相互對照,留下來自己修行修證的道路而已,並非是要獨立於佛教,自立一個宗教,恰恰是以自身的實證境界,與確實修證親歷的道路,證實著釋迦牟尼佛所言真實偉大。我所弘揚的唯有佛經大義,唯獨沒有自我的成就與榮耀,我只是一個極度渴望真理的凡夫,依止如來究竟法義,從而出離生死無明心。
雖然身未出家,心靈卻與出家的僧侶一樣,對於釋迦牟尼佛無上崇拜,無上敬仰,無上頂禮,我所宣說一切修行方法,所有實際證量都源於佛經,故而,我以自己的切身體驗親身改變,證實著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並非是由我個人自立解脫的法門,而是依據如來教言,實踐了自我解脫的過程。
如果將佛教視為一所大學,大學裡教授的是解脫生死輪迴的方法與義理,那麼,大學內的教科書,並不會因為離開了大學校園環境,教科書就失去了培育學生、教授知識的作用,相反,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佛教內,還是社會上,沒有傳統世俗身份傳承,而獲得大成就者,比比皆是。
六祖慧能獲得五祖弘忍衣缽之時,身份只是一個居士,連僧人都不是,慧能是十六年後,在廣州法性寺剃度出家的。
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陳寅恪:正規學歷是吳凇復旦公學畢業,沒有學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正規學歷是吳凇復旦公學畢業,陳先生的侄子陳封雄曾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先生回答:「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錢穆:中學都沒有畢業——錢穆被稱為中國當代最後的大儒,然而這個大師連中學都沒有畢業。
劉半農:常州府學堂肄業證——劉半農因為其過人的才情和勤奮被世人稱為「江陰才子」「文壇魁首」。
梁漱溟:中學畢業生——梁漱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到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哲學的時候,還只是一個中學畢業生的身份。
沈從文:最高學歷只是小學——我國近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的學歷只是小學,可他先後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任教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華羅庚:初中畢業。
金克木:一生只拿過小學文憑。
齊白石:竟然沒有上過一天學——畫壇巨擘齊白石沒有上過一天學,自然沒有學歷。
魯迅先生也是中專學歷。
巴金是成都外國語學校肄業生——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大師。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甚至不是教授身份,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三無身份,並不影響她在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師兄,實踐佛陀究竟法義,覺悟自性般若智慧,才是真正的傳承佛教,諸佛般若與智慧學識,是無法被名相身份傳承所傳承的。
2017年2月2日 09:23
《夢》——心靈的方向,靈魂之光明,生命的養分,活著的意義。
2017年2月3日 03:38
問:如何檢驗一個開悟者,或檢驗自己是否已開悟?
答:無法以名相檢驗開悟者,猶如無法以海水波瀾體驗,去檢驗虛空無掛。
心能看到意識,不被意識體驗擾亂的安寧純澈,是成就者。
心能看到心靈自己,看到心靈的清醒,不被心靈牽引,清醒熄滅牽引,清醒亦同熄滅。
明晰無所證,覺性不可說,空性不可得,隨生滅緣起,當下清淨,如如不動,是名覺悟。
2017年2月3日 06:25
修行的次第
在生活中,你體會到被因果命運束縛的無奈,你意識到,世間事十之八九都是痛苦。
意識告訴你的心,生老病死是眾生無法避免的災難,心靈想要解脫痛苦的覺受體驗。
你升起來出離心。
於是,意識尋找可以解脫痛苦的方法,你依據佛經思維人生,依據正確的思維,觀察身心體驗,觀察自我意識。
你依據正法,進行正思維,深入思維修。
意識深入、理性、如實地觀察心靈,觀察中會發現,左右意識思維的,並不是意識本身,而是心靈願望的動機。
意識體驗動機,安撫動機深處的焦慮,釋放動機深處的渴望,裹挾意識形成概念思維的心靈慾望,就會在心靈釋放焦慮,平息渴望的過程中,慾望逐漸減緩,清淡,消散。
不再被慾望牽動的心靈,就不再被概念記憶所欺騙,不被體驗感受牽引的心,逐漸從固有的思維意識模式中,解脫思維概念的束縛。
你進入了甚深禪定。
解脫了肉身思維,以及感受束縛的心靈,獨立而清醒,柔軟且自由,你會發現,心靈深處清醒的覺知,是可以脫離所覺知的,身心自我意識感受,獨自存在的明悟覺了。
明了的心靈,放棄對六根的貪愛,清淨柔軟的心靈,不再被焦慮恐懼的情緒所扭曲。
意識覺察到心靈從焦慮與恐懼中,純然地舒緩,安詳地釋放。
安詳平和的心靈,在固有的情緒體驗中,獨立於情緒體驗,而完整安寧。
安寧祥和的心,獨立於情緒感知,不被感受體驗擾亂的寧靜,逐漸脫離了意識分別編織的快速相續的概念記憶。
柔軟清澈的心,看到了意識,看到意識與思維的心靈清澈,不再是被意識概念,所帶動的情緒體驗,不再是由記憶概念,所編織的思維構架。
看到意識與體驗的心,不再被意識與體驗束縛。
固有的體驗與意識形成的記憶概念,猶如漂浮在湖面上的油斑,開始在清澈光芒的溫暖心靈中,身心自我,如同爐火上的奶油般,逐漸融化,分解,消散,熄滅。
覺性光芒由身心深處綻放,光明驅散心靈習氣昏沉,純澈普照,你進入了三摩地。
看到意識情緒的心靈清澈,隨著意識概念的僵化分解,以及情緒感受的固化消融,而由清澈轉化為清醒,猶如純淨的冰塊,轉化為純淨的泉水。
意識與體驗消融在觀察意識與體驗的純澈清醒中。
清醒脫離疑惑生滅,心離取捨分別,脫離分段生死,不入輪迴。
清醒中,並沒有所觀察的意識與體驗。清醒中,並沒有清醒的主體。
觀察,僅僅是由於所觀察的身語意,而被所觀察的身語意牽引的錯覺。
身語意熄滅於心靈清醒中,清醒隨著身語意的熄滅,觀察,猶如錯覺一念復甦。
完整的清醒,圓滿的明澈中,觀察與所觀者,猶如太空中一微塵錯念。
此處離分段生死,超脫六道輪迴,永斷三界生死。
你成就了本然三摩地。
心離所作,生死輪迴宛如空華,錯覺生滅融化在圓覺普照,純明無掛遍滿了十方三世。
心看到了心靈自己,看到自己的心靈,在心靈的看到中,自我猶如鏡子中的倒影。
心靈不再分辨對自己樣貌的取捨,取捨熄滅在心靈看到。
取捨熄滅了,由分辨自己,而呈現出的心靈明晰普照,「看到」也就熄滅了。
心無所生,亦無所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不可得即圓滿,無所得是如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輪迴即淨土。
萬物緣起性空,空不可得,是清淨不動法身;世界自心現量,幻性寂靜,無生清淨。
則法界變易生死,三界分段生死,眾生無明煩惱,皆是如來清淨隨順。
隨諸性起,無取無證,不變隨緣,緣起無生,所現如來法、報、化三身,慈航普度。
一切佛法成就,建立於一顆專注的出離心之上。
心靈對自我的覺察、離捨,是名持三壇大戒。
2017年2月8日 07:32
心靈原本就是美的,離開那種種貪婪的不美好,熄滅了意識的焦灼,那無所求之心,安詳輕柔,無須描述的,就是生命的純美。
心靈原本就是善的,接納心中所有的恐懼,那不再維護自我的全然開放,離分別的擁抱,就是生命本然的溫暖。
於心靈安然的純美中,離開對美妙的分辨,美妙原本也是貪婪,分辨貪婪的就是錯覺,錯覺熄滅,那不可思議,不可指稱,無法言說的,就是那亙古不變的真如。
於心靈裸然的純善中,離開對自我與他人的認知,自我本質是,心靈對存在的體驗;他人僅僅是,心靈維護自我體驗的投射,對他人的取捨停息,自我的體驗就是錯覺,錯覺熄滅了,那無掛我、人、眾生、壽者相的清淨,如如不動,當下圓滿的,就是佛。
2017年2月9日 18:30
凡夫以意識分別世界,分別牽引體驗,體驗推動分別,心墮昏沉,無明而生死。
修行者以心觀世界,知境為心,心不可得,故世界亦不可得,心淨則國土淨。
成就者以心觀心,知心為空,空不可取,身心世界如夢境,於夢境不隨,離幻即覺。
覺者於意識自我、心識夢境中,清淨無掛,無取無證,隨緣無生,性寂隨緣,故無生無滅,如如不動。
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個是思維概念,猶如概念認定吸煙有害健康,人們依據概念而節制體驗;一個是覺受體驗,猶如北方人愛吃麵,南方人愛吃大米,對大米或者麵的體驗,不會因為大米或者麵食的概念而轉移,愛吃就是愛吃,無論概念如何形容,也無法更改體驗。
思維概念可以主導覺受,覺受體驗可以左右概念思維,於是,當我們樹立起大乘佛法名相之時,就先入為主地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新生宗教的名相,對於新生的事物,人類的概念中會本能地懷疑和排斥,因為人類是憑藉經驗去探索世界的,對於沒有經歷時間的檢驗,沒有足夠經驗驗證的事物,人類的心理上本能地會懷疑會恐懼,從而表現出拒絕以及誹謗,這是正常的。
當信仰有了法門派別名相,就給予了人類攻擊或者讚歎的對象,派別就成為了人類寄託情感、維護內心恐懼的載體,慾望與恐懼就掩蓋了蘊藏在諸種法門名相之下的究竟佛義,從而因為人類對自我體驗的維護,生生世世形成的種種業障,阻礙眾生的靈魂看到佛義,從而難以走向解脫之路。
這不是我振興佛法的初衷,也不是修行者歷經一生用生命追尋,用生命去求證真理的目的,修行者終其一生,只能為真理活著,而絕不能用真理為自己去謀求任何利益,不論是金錢還是名譽。
修行者只能為真理而活著,而絕對不可以讓真理、信仰,成為讓自己活得更好的條件。
因為,驗收你我信仰的最終考官是死神,唯有死亡可以檢驗你的信仰是否純潔,唯有死亡,是唯一公平公正,可以檢驗修行者成就的終極標準,要用臨終前的心,去衡量你我平時的起心動念,因為一切貪婪,或者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是蒼白無力,在死神的威嚴面前,都會展現出瑟瑟發抖的虛弱。
牢記死亡,面對死亡,接納死亡,是修行者終身的戒律。
所以,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們僅僅是將覺者實證佛法的道路,法義智慧,布施宣揚給人類。六祖慧能,在街市賣柴時,聽聞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心有所悟,從而去五祖弘忍處求法,明心見性後,廣傳佛法,最終導致禪宗的興盛。慧能聽聞這句佛經時,並不知道這是誰說的話,可見真理並不會因為宣說者的名相差別不同,而改變了祂開啟靈魂的特質。
釋迦牟尼佛,在山洞中苦行,聽聞羅刹鬼宣說四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甘願捨身供養羅刹鬼,可見真理並不因為宣說者的身份、名相的差別,而改變了真理究竟圓滿的性質。
讓清淨圓滿的法義去滋養靈魂,讓通達無漏的智慧解開無明心靈的痛苦,修行者不求人世間的任何回報,不論是讚歎,還是誹謗,都是行者修行的助緣,都是磨礪心靈的試金石,避開宗派名相對真理的束縛,讓真理的光芒穿透靈魂,引領無明眾生回歸心靈家園,令眾生自證聖智,朝拜自性如來。
2017年2月11日 16:20
問:出離心是修行的核心,那麼我是否應該出家修行啊?
答:修行是修心,心靈常生慚愧,能反思身心,覺察煩惱,離惡趨善,就是出離心。
2017年2月11日 18:19
問:淫慾不除,塵不可出,雖歷經百千億劫,如蒸沙作飯,終不能成就。——《楞嚴經》
我們該如何斷除淫慾?
答:釋迦牟尼佛曾說,阻礙世人修行的,最強大的就是色慾,幸虧世界上,只有淫慾這一種障礙最為強大,如果還有另外一種障礙與淫慾同時存在,那麼世上就沒有人可以解脫生死輪迴了。
命因欲有,色由心生,心靈迷失本來清淨,妄隨惑轉,業構身心,眾生是無明心靈中,妄念海洋浮現的習氣泡沫,在心靈妄想中,習氣生滅內,我們猶如海面浮沫,隨業飄蕩,無法自主生死,被因果相續無奈輪迴。
以你我凡夫身心之力量,想要斷除淫慾,猶如剛出生的嬰兒,去獨自面對一個國家的軍隊,絕對沒有可能贏。我們出生於淫慾,成長於淫慾,浸染在淫慾,在淫慾之中生生死死,生生世世從未脫離淫慾,你甚至都無法在起心動念中,認清構成淫慾的細微細膩因素,你的見聞覺知、行住坐臥中,都是淫慾心在刹那相續聚合,淫慾是無明的展現,無明是淫慾的根本,你就是淫慾心的體現,你如何斷除淫慾?就好像一個人想將自己的身體,從地上抬起來,這是絕對沒有可能做到的。
我們要面對的、要對抗的,是累世劫無明習氣,妄想體驗構成的強大魔軍,你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如何打得過魔王的傾國之力?
釋迦牟尼佛說:修行者,如一人與萬人敵。
我們要借助諸佛的力量,給予我們心靈的力量,我們要請求如來的護法,為我們對抗魔王的魔軍。
集中我們的優勢兵力,直接打擊魔王的核心——無明迷惑。
慚愧心,能與神靈相應。
精進心,能與護法相應。
出離心,能與戒律相應。
布施心,能與福報相應。
懺悔心,能與諸佛相應。
極度渴望真理,極度虔誠如來之心,能與自性相應。
魔王只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無明,執幻為實是魔王主體,貪嗔癡三毒,是魔王軍隊;慾望享受,是魔王的鬼卒;色慾體驗,是魔王的皮鞭;慾望貪婪,是魔王的枷鎖;焦慮分辨,是魔王的鐐銬。
魔王,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錯覺,被錯覺牽引的心,是魔王的生命;猶如我們將湖水中的倒影,當作了真實的自己,被倒影迷失了認知倒影的清澈。
覺察湖水中的倒影,並非是自己,觀察倒影的清醒中,並沒有觀察者,由認知所現的湖水倒影,熄滅於認知中的清醒,清醒中本無分別,明晰脫落生滅迷惑,魔王,魔軍,魔民,魔女,魔宮,魔國本來不可得。
無所得,不可得,無所生故無所滅,此岸即彼岸,輪迴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死性真如,魔宮即佛土。
原來,奴役鞭打眾生無數億劫的魔王,僅僅是如來的護法,《楞嚴經》中如來言,三界內魔王,皆是大菩薩所化現,眾生依據佛義轉識成智,依據虔誠脫離我執,依據戒律清淨身心,就是依靠如來的軍隊,擊敗了魔王的軍隊,當魔王的力量在我們內心深處潰敗時,就是如來的軍隊佔領身心靈魂時。
禪宗達摩言:「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言見性,不言作業」。「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達摩血脈論》
如來的天神護法,以虔誠心呈現無限威力,以究竟義展現智慧利劍,以離捨心呈現堅韌盾牌,以戒律心呈現牢固鎧甲,以懺悔心呈現有效武裝,以精進心呈現心靈給養,以無私無我心呈現佛土莊嚴。
魔王的軍隊潰散於內心時,佛國的聖光自然由心而現,光明驅散黑暗,黑暗熄滅於光明,光明中本無有黑暗,黑暗熄滅,光明本不可得,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不可得即圓滿,不可說即無礙,當下是名不動,無掛清淨如來。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慾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慾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六祖壇經》
故而,修行者一定要將身心、靈魂安住於佛法中,讓意識住在法理中,讓心靈住在信仰中,讓情感住在虔誠中,讓體驗住在離捨中,讓慾望住在精進中,讓如來住在靈魂中,這樣我們就時時刻刻與如來同在,借助十方三世諸佛的軍隊,集中心靈所有的渴望,最極致純淨的信仰,擊潰內心的無明貪婪,開啟內心覺性,覺性現則淫慾消,心離迷惑離幻即覺。
2017年2月17日 03:13
柔軟你的心,放棄內心維護自我的恐懼,遠離人世間利益名譽是非,在祥和的心靈中,自由而清醒的純澈,那就是神靈。
2017年2月24日 16:02
潔身自好,保障你的良心。
遵紀守法,保證人身安全。
究竟法義,破除生死迷幻。
至純虔誠,實踐信仰人生。
2017年2月24日 17:15
不掛善惡,不辨有無,清淨內守,寂照恆常。
2017年2月26日 17:45
問:佛教以般若智慧立根本,為何釋尊涅槃前,卻告誡眾弟子,如來圓寂後以戒為師?
答:如果提倡以道德治理民眾,從而廢除法律規範,久而久之,這個國家的百姓,都會變成滿口仁義道德,實質無惡不作的偽君子,如果失去法律規則剛性的制約,當犯罪行為沒有絲毫成本的時候,人性之中的貪婪慾望就會肆虐。
因為三界內眾生,身心生命皆源於心靈無明,無明則生分別,分別而有善惡,趨利避害是人類以及眾生的心願本能,道德教育可以令眾生了解善惡,卻不能阻止人們去作惡,在累世劫的妄念習氣推動中,人類想要在因緣和合的因果境界中,心靈持久地堅持選擇,符合高尚的道德標準,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當第一個人為了滿足內心的貪慾,打破了道德的底線,眾人為了維護自己切身的利益,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就會紛紛效仿之,從此,道德就成為了掩蓋內心魔鬼,行使罪惡貪婪的遮羞布。
如果一個國家提倡依法治國,法律面前眾生平等,帝王與百姓,在法律面前公平、公正、公開地接受問責,犯法者必將接受嚴酷的懲罰,在法度嚴明,執法公正的國家中,犯罪成本將遠遠超過犯罪所獲得的利益時,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就會克制內心的貪慾,自覺自律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這個國家將變成人人自覺維護社會公德,每個人都提升自身修養素質,道德楷模將成為社會主流。
所以,剛性的法律法規,是維護精神領域的基礎,而精神領域的昇華,又完善著法律完整著法規。
離開般若智慧的指導,持戒修行就是外道,心有所得方有所戒,有戒可持必有能持者,心法相續即是生死,無明輪迴不脫六道;離開森嚴戒律的維護,般若智慧就是空談,猶如在流沙上建高樓,根基粗陋淺薄,當心靈遭遇順逆因緣時,絲毫沒有抵抗能力,不能切身履行的信仰,是荒誕可悲的鬧劇。
佛教中的戒律,就類似於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荒廢戒律,那麼佛經將成為眾生思維的輕浮遊戲,經典將成為賣弄文字的空談,莊嚴的寺院修行道場,將成為寄託人情世故的風月場所,修行將成為鏡花水月的笑話;如果制定出剛性的法律條款,嚴格細緻公正的執法,將人心之中的惡念、貪慾、懶惰、嫉妒、仇恨、淫慾、虛榮、我慢等等魔鬼的因素,扼殺在微細念頭的萌芽狀態。
當心靈在嚴格細緻的戒律覺察中,磨去了絕大部分惡業的表現,魔鬼種子的生命力,在內心深處淡化時,無明的力量將大大減少,善業功德的力量將大大增加,在清醒清淨柔軟的心靈中,本心佛性的覺明之光,自然於妙明真心中綻放,心光於身心自我意識深處,脫落自我身心綻放,如日出雲層,普照六道生死苦海。
佛經中云:修行猶如磨鏡,鏡明,光自然顯。
佛教的核心是般若智慧,可是智慧並非是獨立於眾生身心,客觀存在的光明,佛性並非是脫離我執貪慾,身心妄想獨立存在的偉大。
身心幻滅,無掛身心煩惱的離捨解脫,就是空中無色,十方圓明的普照智慧。
自我虛構,不再自我維護的心靈,徹底開放中,解脫了自我體驗,與世界名相的鐐銬,無所得即圓滿,不可得是究竟,法我皆空,即空無生,煩惱即菩提,生死本涅槃,當下即,包藏過去未來,清淨如如,周遍十方三世,不即不離,無來無去的佛。
故而,以戒為師,是維護佛教的根本基石,是弘揚般若智慧的光明大道。
何為戒律?出離生死輪迴的絕對渴望,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核心。一切修行,皆以落實戒律而成就,一切戒律,皆因出離心而圓滿。
2017年2月28日 02:59
禪修,並非是要你去做什麼,而是,要你不去做什麼。
2017年2月28日 03:19
我們的身體,是靈魂的載體,載體壞滅後,靈魂會繼續前行。
我們的意識,是靈魂探索時空的工具,時空源於心識,意識思索到的世界,永遠在心識幻化的時空中,迷失輪迴。
我們的情感,是靈魂徘徊在六道中的引導者,情感深處,那割捨不了的執迷,是生命在前世,耿耿於懷的宿債。
我們的慾望,是靈魂背負的痛苦,痛苦折磨著靈魂,在那永無終止的絕望中,渴望喪失了反抗的能力,在慾望的魔爪中,生死沉淪。
我們並非是我們,我們認為的自己,是心識頻繁替換的一件件外套與內衣,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死亡是一次又一次旅程的開始。
這個世界沒有一件事物,是渴望解脫的靈魂所需要的光芒,一切對現實世界的渴望,都是牽引靈魂,再次進入輪迴的魔障。
行走在佛法道路上的人們啊,將你的心放在神聖的真理之中,當圓滿的智慧解開心靈的迷茫,當虔誠的純淨消融心靈深藏的恐懼,當人生在信仰的單純中,確立了生命唯一的方向,你會發現,原來心靈可以脫離外界世界,獨立而完整地清醒。
修行者,只對靈魂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