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10:01  

若你的注意力,全然關注於自己時,一切福德都會消失,你的身語意都是痛苦的輪迴;當注意力關注於心靈自身時,心靈安詳的呼吸中,自由伴隨清醒,自我的體驗將在心靈上剝落,安詳純明的寂靜中,寂靜融入純光,溫暖和煦是法界諸佛的榮光。

 

當注意力融化在,那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卻落落清醒的覺照中,如如不動是極樂圓滿,當所有的體驗,都成為了痛苦,痛苦從心靈覺受中脫落,覺受熄滅在妙覺輕安的瞬間,你會確定,這不可說的當下,就是圓滿了過去與未來,是微塵與蒼穹的起始與終點。

 

當心靈,在所見到的任何感受境界中,在徹底安詳柔軟的放棄中舒緩,極盡細膩的心識分辨,從明晰清醒中脫落,實無可得,本不可得,原本無得,空中無色,你將確信,這未曾來去、從未生滅的當下,是生死中未曾改變的大樂,是輪迴中常樂我淨的涅槃;徹底的離捨,熄滅了獲得的恐懼,那離於頭腦,不可言說,離於感受,無所獲得之圓滿,是從未離去,未曾改變,隨緣不動的幸福。

 

2016年12月1日 10:03

覺悟並非獲得,解脫就是圓滿,佛不是神靈,而是心靈原本無掛的大樂。

 

2016年12月1日 10:18

在真實的愛之中,生命將煥發光彩。

 

2016年12月1日 12:39

遺忘了頭腦的記憶,心靈不被記憶推動,覺受的波瀾停息,覺性猶如雲層中綻放的陽光,輕柔安詳,心靈從累世記憶的疲憊中復甦,純澈的覺性陽光,照破六根六塵雲層,明晰無染之純明,將洞照你宿世的因緣,生生世世歷歷在目。

 

2016年12月2日 09:30

當你不再試圖控制命運時,就不會被因果控制了你的心;當你不再試圖控制大腦意識時,就不會被意識欺騙了心靈的純醒;當你不再試圖控制身體的四大時,在行住坐臥間,自然放鬆的輕柔,你將體驗到生命原本大樂的完整;當你不再試圖在禪修中獲得境界時,純然接納就是徹底的放棄,你將在清醒的心中,遠離清醒,在安詳的喜悅中,熄滅喜悅,在生命圓滿的完整中,解脫體驗的侷限,呈現明晰大樂的永恆。

 

2016年12月6日 08:24

法師問:覺照、覺察、覺知、覺受在體驗上是什麼關係?又怎樣運作?

 

答:唐朝,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僧人眼見幡動,見幡動者,為意識;另一僧人因幡動,而推理有風動,言風動者,為思慮。

 

意識與思慮,互為因果,意識在前,思慮在後,思慮儲存意識分別,概念相續形成記憶,記憶帶動意識,對六根塵境組合,分別取捨而成世界,故而,無論是說風動,還是幡動,都是意識分別,牽引頭腦記憶所現的名相,因意識並無自體,故名相本無實性,如沙漠陽焰,如水中倒影,皆幻有而非實有,故言風動、幡動者,皆屬夢中說夢,執幻為實。

 

僧人眼見幡動,意識分別繼而說幡動,說幡動者必有見幡動人,見者為誰?非意識,而是意識深處的清醒,因為有清醒,而樹立意識分別諸相之明確,若失去意識深處的清醒,則意識必為所分別諸相所轉,那麼,意識到風動,風動就成了意識,成為固定風動概念的意識,絕無可能轉化為,分別到幡動景象的意識,你能同時意識到風動、幡動,就證明你的意識,並非幡動,也非風動,幡動風動都是你意識所現的分別結果。

 

佛法修行有「粗、細、精、微、妙、覺、寂」幾重境界,對應心靈「色、受、想、行、識、覺、自性」諸層差別,諸法唯心所現,依心靈覺醒程度,現本性圓滿如意,方便而假說如來「法、報、化」三身莊嚴,法法不離心,是名說法;心法不可得,是名究竟義。

 

意識——與所分別諸相是一體的,而意識深處,隨意識所現,卻不被意識改變,見概念諸相,卻不被概念沾染的清醒,卻不會被意識概念,蒙蔽了祂無掛意識,無染諸相的清醒。

 

清醒並非源於意識,清醒是心靈的覺知,在肉體中展現的純澈身光;意識若失去心靈願望的推動,則意識就失去了對六根、外界分別的動力,雖然意識分別的能力健全,可是意識並不會主動去分析世界,比如,一個人遭遇重大事件的打擊後,心灰意冷,對人生世界徹底絕望的時候,他的意識依舊健全,可是意識本身,拒絕對外界產生任何的分別,這是心靈的願望左右了意識的能力。

 

再比如,一個人在絕望的困境中,忽然獲得了解救,巨大的喜悅,重生的希望沖散了他其餘的想法,或許他的肢體支離破碎,或許他依舊危機重重,可是心靈深處的巨大希望伴隨喜悅,操控他的意識,遺忘了客觀環境,心靈只看到獲救的希望,難道困縛他的險境不存在嗎?難道他的意識喪失了分別的能力嗎?都不是,而是,意識分別的根源在於心靈覺受,是心靈覺受的體驗,在推動意識,因心靈所渴望的方向,對外界環境進行分別取捨。

 

既然意識僅僅是心靈達成願望的工具,放下意識這個工具後,我們將可以看到,推動意識工具的力量,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靈體驗,心靈覺受對六根的體驗,形成了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感受,其中,心靈對意根的體驗,呈現出意識分別,形成概念記憶,當心靈不再體驗意根,則意識就不會去分別內外境界。

 

意識取捨外界,分別形成概念,概念牽引意識形成思維,思維裹挾意識,對外界名相分別的確立,形成世界與虛空的認知,以及認知世界的自我,此為「色陰」。唯色與空,為色邊際。

 

心靈體驗,是意識分別的源動力;構成體驗的,是心靈細膩覺受,覺受攀緣肉體六根形成對世界的取捨感受,感受牽引覺受,在心靈覺知中形成了冷熱、觸離等分別感受,此為「受陰」。唯觸及離,為受邊際。

 

體驗若舒緩輕柔,放鬆清淡的心,對意識思維的放捨,舒緩的心靈中,感受自然柔軟清淡,純淨淨化了體驗,清澈的心靈中,覺知從體驗感受中澄清,覺知自然明晰,明晰清醒的「覺知」,對思維念頭,意識取捨,覺受情緒的靜觀,就是「覺察」。

 

體驗感受猶如海浪,海浪升起於海水,海水是心靈感受深處,構成體驗的細膩覺受,覺受對於所覺受對境的取捨,形成了心靈對存在的形態認知,認知固化了覺受,固化的覺受折射認知,認知分別覺受形成「想」,譬如,你想起酸杏,記憶概念牽引覺受體驗,形成感受境界,你會不自覺地流口水,覺受牽引認知形成體驗記憶,此為「想陰」。唯記與忘,為想邊際。

 

若心靈節制慾望,不被慾望體驗裹挾的心靈覺知,逐漸清醒純淨,清醒心純光燦爛,覺知脫落善惡對錯之體驗,就是「覺觀」;清淨心赤裸完整,脫落情緒慾望之我執,寧靜純淨的心靈,舒緩明澈,不隨身心慾望搖擺,透明通透的心靈,能「觀照」身心煩惱,觀察自我意識,卻不隨自我意識、身心體驗遷流,心與世界同體,光明清澈無邊無際,此為「行陰」。唯生與滅,為行邊際。

 

覺受猶如構成海水的水分子,是心靈對存在的分辨,心靈對存在的認知,呈現覺知,覺知是空間的緣起;心靈對存在認知的感受,就是覺受,覺受是存在感的延續,存在感即空間,空間波動形成了時間,時空是心識覺知所呈現錯覺,錯覺相續形成了世界眾生,故而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心靈純澈光明的覺受中,是心靈覺知,因分別存在,而由存在感構建的幻覺體驗,當覺受清淨後,心靈覺受中的純澈光明,脫落了所覺受的色聲香味觸法諸種內境,當體驗感受境界融化,覺受不再被體驗蒙蔽,覺受深處細膩的心靈認知,也就從體驗覺受中解脫,體驗分解熄滅了,心靈極深處的覺知,也就失去了取捨的對境,猶如看到煙花的眼睛,當煙花熄滅於虛空,被煙花所迷惑的眼睛,也就覺醒了原來的清澈純明。此乃為「識陰」,唯湛入與合湛,歸識邊際。

 

覺受體驗波動,是心識對存在的分別相續,猶如海浪與大海的關係,海浪平息後,大海就展現出來完整的原貌,識陰並無本體的存在,僅僅是覺性一念困頓,一念錯覺,執幻為實,執即分別,實則存在,分別心蒙蔽覺性,錯覺分別而有生,依行陰光明川流不息,呈現識陰廣袤虛空不動,依生而有滅,宇宙萬物生滅,相續輪迴而固化了最初蒙蔽覺性的那一念,那一念就是識陰存在感,心識對存在的認知,當心識對所認知的存在體驗熄滅,失去體驗支撐的覺受融化後,覺受分解,則連帶確立覺受的覺知,也一起分化瓦解,覺受融解則覺知熄滅,錯覺熄滅則覺性本明。

 

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猶如白雲熄滅於虛空,虛空湛然無掛,無生無滅,無掛無礙,虛空無體性,無需白雲去描述;猶如湖水倒映虛空,虛空原本無相,湖水蒸發消融,虛空本不可得,本無湖水倒映解釋的虛空。

 

覺性無生,故而無滅,無生無滅,則無掛無礙,如水中陽光,水流湍急光明不動;如雲中虛空,雲起雲湧,而虛空無生,如光中之明,純明無雜,熄滅身心疑惑,疑惑盡滅是名覺;覺性無掛,隨生滅妄想,而熄滅生滅分別,無來無去是名空;空性無得,隨順因緣相續,而無所生,於如幻身心中,無取無捨,離幻即覺;故覺性即法界,法界本心體,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生滅幻滅覺心不動,因緣諸法性空無得。

 

心性本來明晰三世,覺性原本普照十方,心隨諸幻非幻不動,心隨諸法無取無捨,無生無滅本來圓滿,無垢無淨原本莊嚴,身心妄想性自空靈,明晰心無染覺知分別,湛然心無掛體驗覺受,念起念滅如雁過寒潭,影過不留覺性明澈,是為「覺照」。

 

覺心即妄心,妄心不離覺,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當下即「圓覺」;寂滅不可說,如來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心無掛是圓滿,念念清淨是如來;故禪宗祖師,終日吃飯未曾吃一粒米,終日走路未曾沾一粒塵,故而佛說:如來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一字,故而佛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不可說,當下清淨十方,無所得,遍滿微塵宇宙,隨順圓滿,了了清淨者,為「寂照」。

 

 

你看到一朵花,很喜歡也很開心,在情緒的體驗中,你意識到,花是你看到的,因為你的看到,才有這朵花,意識到花,就是看到花的自己,這是「反觀」。

 

你看到一朵花,你很喜歡這朵花,心靈湧現欣喜歡樂,忽然間你發覺,花朵下面藏著一條毒蛇,瞬間你的身體僵硬,冷汗直流,心靈對於花朵的欣喜感受蕩然無存,對於花的體驗,立馬心生厭惡,歡喜與厭惡的體驗,就是你的心靈「覺受」。

 

當你冷靜下來,仔細觀察這條毒蛇,卻發現只是一條攀援在樹上的藤蔓,你的心靈馬上放鬆了;放鬆的心靈中,你自省,為何我的心態體驗,在這幾秒鐘內會有如此大的反差,你反省自心,觀察心靈體驗境界中,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覺受體驗深處,有一個不被體驗所改變,卻能取捨體驗的,心靈對覺受的認知,對心靈體驗的觀察,就是「覺察」。

 

這個在心靈深處,潛藏於意識深處,潛藏於體驗之下的清醒認知,就是心靈「覺知」。

 

你在靜默中,反觀本心,清醒的心靈覺知,脫落了意識分別,以及情感取捨,心靈清醒純淨的覺知,從慾望體驗中解脫出來,猶如太陽從濃霧雲層中綻放光明,越來越強烈的光芒,照破雲霧,心靈清醒中,無掛六根塵色,你的心靈純澈,將會從色受想行識的諸種幻覺中覺醒,你的心靈清醒,將熄滅色聲香味觸法等妄念的川流,心無掛六根塵境,就是「覺觀」。

 

心熄滅妄想,妄想熄滅則心空,心空則身心如木桶般脫落,身心脫落則諸法脫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宇宙世界,如鏡面翻轉,瞬間,你會覺醒那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亙古不變的覺明空一體的圓滿法界,猶如玻璃瓶子被打碎,內外虛空本來就是一體,虛空原本無生,無生故而無掛,無掛故而性空,性空故而圓明,圓明即是周遍,周遍則無來無去,無來無去是為不動,不動是隨順,幻滅覺圓滿,明晰離幻是為「覺照」。

 

明晰圓覺十方,普照周遍的空性,熄滅了普照的智慧,覺明空不可得,法界熄滅於無所得,佛性本無可得,言語道斷,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當下寂滅,是如來實地;朗朗寂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掛一法而生萬法,無染一塵而藏宇宙,是為「寂照圓覺」。 

 

2016年12月12日 21:21

猶如兩根鐵軌永遠不會交錯,讓我們的心靈,時刻與現實世界保持一種平行的狀態,雖然身處現實的生活,心靈猶如清淨的鏡面映照世界,保持內心獨立的清醒,不要去相信你自己的思想念頭,不要被你的感受情緒帶著走,不要去追逐心靈覺受的願望,如此這般,心靈將體驗安詳的完整,安住於當下清澈的自由之中,那不可言喻、不可思議的明晰,就是解脫道。

 

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縱觀我們親歷的一生,你會發現,除了對佛法真理的渴望,對心靈解脫的踐行,對他人無償的付出以外,其餘的任何念頭基本上都不屬於你,因為思維念頭是自動相續,並不受你自己的意願控制,所以從根本上說,念頭與體驗並非是你,而真正屬於你的無需你去控制,脫離自我意願的控制後,生命中清醒的完整,獨立的自由,明晰的喜悅,離惑之大樂,那是在刹那間、亙古未變的你自己。

 

2016年12月15日 15:56 

寧靜柔軟,水澄月現。

 

2016年12月19日 08:14 

問:我有很嚴重的焦慮症,懇請老師救救我。

 

答:你內心肯定有捨不得的眷戀,對於心靈眷戀的維護,是你焦慮情緒的根源;或許你眷戀的是親情,當親情無法滿足你的渴望,心靈就會焦慮;或許你眷戀的是子女,當孩子的安全有潛在威脅,就會感受巨大的焦慮;或許你眷戀的是身體,當身體不再健康,心靈不免會擔憂焦慮;或許你眷戀的是平安,當生活窘迫出現了不確定性,心靈就會焦慮恐懼;或許你眷戀的是名譽地位,當危及你地位、損傷你名譽的因緣出現,出於自保你將會焦慮煩惱。

 

總之,人們永遠都在心靈謊言的期許中,體驗著恐懼帶來的失望與焦慮。

 

其實,你的意識就是焦慮的產物,只是你自己已經無力去分辨,可是,當高僧入甚深禪定時,大腦意識將完全處於停止狀態,停止思維意識的大腦,並不意味著此人的死亡,這就證明意識本身,並不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其實,你的感受就是焦慮的體現,只是你已經習慣了焦慮的煎熬,心無法在感受中,分離能感受的覺知與體驗;可是,當嬰兒剛出生時,心靈覺知尚未對肉體形成體驗,覺知未曾形成感受之前,嬰兒能覺知外界的心識覺性,就是完整的,並不是感受與體驗創造了覺知,而是覺知被細膩的覺受牽引,習氣形成了體驗,體驗固化習氣,習氣推動體驗形成了感受,覺知本可以脫離感受而存在,這就證明,感受並不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因素。

 

既然意識與感受,都不是原本的你自己,那麼在這個肉體中,你所維護的,是誰的眷戀?

 

是這個肉體嗎?這個肉體是由細胞構成的,每分每秒細胞都處於新陳代謝中,刹那生滅中,哪一個細胞是你?

 

事實證明,肉體是因緣和合所生,隨因緣相續而滅,一個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因緣和合,如夢如幻的肉體,如何能承載你的眷戀?就好像,水中的倒影,空中的雲彩,如何能將它們留住,成為寄託你眷戀的依據?!

 

肉身避免不了最終的死亡,情感體驗會隨條件變化,意識思維會隨時轉化,我們用來寄託眷戀的身心靈,以及眷戀者本身,本質都是一場空幻,你如果直面對生命的真實,你所眷戀貪婪的,僅僅是一場夢境,你能接受這個夢境的結果,心靈將會從執著中解脫,人性解脫的瞬間,就是自性如來的覺醒。

 

當所有的眷戀融化的同時,你的焦慮也將同時脫落,你會明白,「意識」,原來是可以不用思考的,「思維」,原來是可以如帽子般摘掉的;「情緒」,原來可以像雲彩一樣消散,「覺受」,原來可以如同衣服般脫落,可是當我們的身心靈,都如夢境般消散時,我們真正的自己究竟在何處?

 

認真聽!在身心意識中,覺察身心如幻的清醒,於自我感受深處,體證身心如夢的明了,是你先天的明晰覺性,明性中原本無有自我與世界,明晰錯覺,覺性立知即是生死六道的源頭,當意識融入心靈覺受,覺受熄滅在心靈覺知,覺知失去了覺受的波動對境,牽引覺知的所覺熄滅,覺知本身即錯覺。

 

錯覺熄滅,覺性原來無生,無生即無來去,明晰普照,覺性本來無掛因緣,因緣性幻,離幻即覺,覺性無染錯覺,錯覺本空,純澈妙明不動,無來無去,十方當下圓明。

 

那真實的,只是虛幻本來的性質,虛幻熄滅,不可言說就是真實,而真實,是無法以相對的概念去描述,故而言語道斷,實相是無路之國。

 

在因緣變化中,不隨變化的清澈,刹那即是永恆,當心識因緣熄滅於心靈覺醒,如同雲彩熄滅於虛空,那不變的清澈也就消失了。

心靈失去了承載覺知的清醒,清醒隨覺知的熄滅而瓦解,心靈失去了存在的依據,無所得,無所有,無所住。

 

那無所依靠的自由,卻是充滿十方的極樂,那無法被抓取的恐懼,即是當下不動的莊嚴。

 

就好像,一部時間漫長的電影,你心靈入戲太深難以自拔,我在電影中勸說你,你的人生只是一場電影,當這一場電影完結後,新的影片就會播放,你要為下一部電影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好準備,因為編排電影劇本的編劇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是你自編自導自演了你的生生世世,是你自作自受自擔你的生生死死,唯一能拯救你的上帝是你自己,如果你,在當下的這一幕場景中反思,不再執迷於前世今生因緣註定的命運,從凡夫世俗的無明心中醒來,你就可以掌控自己未來的命運,你將成為生死的主人,不被夢境所轉心者,稱為覺悟者。

 

你還在焦慮嗎?你心靈貪愛,或者恐懼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你眷戀或者逃避的所有都是一場空,何不接受人生如夢、世界如幻的現實?內心放棄了恐懼與希望的掙扎,無所求心自然滿足,安心活在當下,在當下的夢境中,去選擇積極、向上、樂觀、善良、真誠、寬容、奉獻的人生;你所經歷的所有體驗,都是你自己曾經的因緣,你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自己造就的未來,既然夢境中一切結果最終並無可得,那麼,我們為何要害怕在夢境中失去?既然不害怕失去,我們為何不讓自己的心,選擇正面、積極、陽光、開朗、健康的體驗,選擇愛與付出伴隨我們的一生?既然我們自己可以改造夢境,做夢境的主人,為何要讓夢境主宰我們的心,成為夢境的奴隸?被宿世的習氣妄想所鞭打奴役?!

 

覺醒吧,今生,我們只有這一件事情要完成。

 

2016年12月20日 19:00 

問:既然人生是一場夢境,我們順其自然,過著消極的生活就好了,為何還要去選擇積極陽光的心態?

 

答:因為夢境不是歸屬,在夢境中醒來才是目的!你我今生醒不來的夢,是你下一世輪迴夢境的基礎,無止盡的輪迴中,我們的靈魂陷入心靈的沉夢中,神識隨業飄流孤苦無依;無力掌握自己生命的人,則必定被因果業緣所掌握,而被貪婪恐懼所掌握的心,所塑造的絕大部分都是噩夢,我們只能在無盡的噩夢中,生死掙扎,苦苦哀求痛苦的結束,而痛苦卻是心靈無明所開創的夢幻,夢幻不醒來,噩夢則永無終止。

 

如何醒來?依止佛義,究竟法義可以破無明,無明破,則生死宇宙只是一念空幻,離幻即覺;虔誠信仰,極致純淨可以破我執,我執熄滅,則被因果抓住的生死核心融解,猶如雲彩抓不住虛空一樣,心靈自湛然裸露的明澈中甦醒,身心自我與世界,只是夢境中遺失的錯覺。

 

至善之人心離自我,無我之善,平等是慈悲;至真之人心離妄念,無惑之心,覺照名無畏;至純之人清淨離慾,身心無掛,佛性湛然圓滿。

 

故而,佛法是出離生死的道路,而積極陽光的心態,是哺育靈魂、供養我們出離六道輪迴的資糧養分。

 

2016年12月23日 03:40

救人者,可稱為神,在聖潔的靈魂面前,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的。

 

2016年12月23日 06:35 

自性從未移動,世界在自性之中移動。

 

2016年12月23日 12:05 

問:請解釋一下八識。

 

答:你家門前有座絢麗的花壇,每天清晨你都要去給花澆水,看到晨曦的陽光,在花朵上的露珠中跳躍,聞到濃郁的花香沁人心脾,聽到小鳥在枝頭鳴叫,手指劃過樹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綻放,站在花叢中,悠然自得品著香茗,口中異香撲鼻,此種境界是你一天之中,最愜意的時光。

 

花壇的繁華名相,與體味花壇的內在境界,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相續交織,意識分別,形成概念,聚合心靈覺受體驗,在心靈覺知的廣袤中,牽引心識塑造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體驗,六根、六識、六塵融合交織形成一幕幕境界,境界形成記憶種子,藏在心識覺受中,覺受反過來攀緣六根、六塵、六識,在覺知虛構的世界中,重覆上演著一幕幕,心識記憶塑造的內外世界。

 

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類似於工具,類似於筷子可以夾菜,筷子卻無法品嚐滋味;類似於望遠鏡可以看遠方,望遠鏡無法分別景象;我們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探索、接觸、感受、分別、取捨世界,呈現出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思維、記憶概念、意識感受,可是,眼睛,只能看,卻並非「看到」;耳朵只能聽,卻並非「聽到」;意識只能分別,卻並非「懂得」;鼻子只能聞,卻並非「聞到」;舌頭只能嚐,卻並非「品味」;肉體只能觸及,卻並非「體驗」。

 

能「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意識到、體驗到」世界的,是我們的心靈覺受,對六根取捨,所呈現出來的六識;六識的根源在於心靈覺受,心靈所表現出來,對某一種覺受體驗的執著,就是我們的願望,願望的沉澱形成經驗,經驗對願望的期許,形成牽引的力量,經驗左右願望,願望塑造經驗,成為情緒感受,被感受裹挾的心靈願望,就是自我體驗,也就是第七識「我執識」,又稱為「末那識」。

 

自我的核心,是心靈感受所沉澱的體驗,體驗深處是覺受,覺受對某種體驗的渴望,就是願望,失去心靈願望,我們的肉體身心、六根六識則無法相續,前六根雖然功能健全,卻起不到形成境界的作用;比如說,你早晨起床後,去花壇中賞花品茶,那是因為你心裡願意,因為你內心願望推動,才體現出來你對花壇產生了意識分別、思維邏輯、情感覺受,以及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的體驗感受。

 

如果你剛起床,就接到電話,聽到消息你的公司破產了,負債累累,你的心思全在自己的生意上面,心靈失去了攀緣花壇的願望,那麼,即使花壇就在你家門口,即使花壇中依舊繁花似錦,你絕對不會多看花壇一眼,甚至於你匆匆忙忙出門時,眼睛看到了花壇,可是內心深處卻視而不見,你眼耳鼻舌身意「見聞覺知」的功能全都健全,心靈卻不因看到花壇,而升起絲毫與花壇有關的任何境界體驗。

 

也就是說,構成外部世界的因素,並非不存在,但是決定內心境界體驗的,絕對不由外界的物質因素所決定,而是心靈願望的驅使,驅動六根、六識的功用,形成的感知朝向,決定了心靈對於外界環境所形成的境界認識。

 

心靈願望,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我」,覺受願望一旦與肉體前六識形成交融,願望取捨了六根色塵,境界凝固了覺受體驗,願望就會形成「慾望」,所以,人類所認為的自我,就是心靈覺受被慾望牽引的相續衍生,慾望相續不斷,覺受持續取捨,就形成了自我的持續延伸,六根與心靈覺受相續交織,形成了種種內在境界體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及六入「願望體驗取捨」構成了十八界,這些境界統稱為「三界六道」,自我覺受的維護,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魂」,被六根妄想牽引,陷入六塵境界的沉淪,就呈現出來我們人類的生生世世、生死輪迴。

 

故而,修行者清淨六根體驗,除滅身心慾望,分解心靈對自我體驗的維護,可以出離生死;因為染著生死輪迴的,是我們的心靈覺受,而覺受體驗的深處,是覺知,覺知對所知的幻影形成妄想攀緣,取捨妄想有愛染牽掛,愛染形成受,牽掛形成願,願望推動覺受形成了自我,自我生於心靈幻影,在心靈覺知中,上演一幕幕自作自受的夢境,被幻影牽引的自我感受,就是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核心。

 

故而說,自我是生死的核心、輪迴的基礎、成佛的通道。

 

覺受脫離了六根色境,則慾望熄滅,慾望熄滅則願望減緩,願望減緩、融化、分解、熄滅時,覺知就會從心靈感知中甦醒,猶如日出雲層,猶如海面昇起太陽,燦爛明澈的陽光,照破覺受體驗的習氣感受,感受熄滅則陽光普照虛空,朗然清淨,純澈無礙,覺知湛然裸露,明澈純然不被覺受蒙蔽沾染,是名脫生死、出離三界六道分段生死。

 

覺知,熄滅了覺受習氣的波動,覺受熄滅了,則覺知無所依靠,猶如奔向海市蜃樓的人,當海市蜃樓消散在曠野時,抓取幻覺的人就會警醒自己,剛才對海市蜃樓的認知,其實是錯覺;覺受融化的過程中,覺知呈現,覺受完全融化後,覺知就一同熄滅,與覺知相對的覺受,成為了海市蜃樓,執迷覺受所現的覺知,就成為了錯覺。

 

覺知,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三界六道一切世界,微塵宇宙所有眾生,皆由阿賴耶識所變化而生。

 

覺知融化,則覺知深處的存在感、無明業感融化,存在感是心靈的本體,是眾生無明業惑所現錯覺,猶如人昏沉打盹,一瞬間的沉迷,所現夢境的現實存在。

 

存在感的表現是覺知,覺知又稱為「阿賴耶識」,分別識熄滅,則存在感分解,瞬間,三界六道宇宙世界,猶如玻璃粉碎,由鏡面倒映的世界,隨著鏡面粉碎而世界粉碎,覺性猶如打碎了的玻璃瓶,瓶子中的虛空,與外界虛空,湛然圓滿本為一體,存在感粉碎,三界六道熄滅,就徹底解脫了生死輪迴。

 

覺性宛如陽光之中的明性,明性原本無掛光明,即使光明熄滅,明性在黑暗中,依舊純澈遍滿,無掛無生;當明晰覺性,被覺性綻放的法性光明掩蓋,覺性辨認光明的瞬間,就是錯覺形成存在感的瞬間。

 

阿賴耶識是覺性困頓,當明晰覺性,空明分解了錯覺困頓,我們眾生所認識到的,世界宇宙、過去未來、生死輪迴、無限眾生,皆如夢境消散,歷代祖師覺悟後,對此狀態的描述高度統一,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宛如夢境甦醒,自己與眾生的生生世世、生生死死,瞬間洞照,十方三世,普照圓滿。

 

存在感是覺性的困頓,覺性就是阿賴耶,又稱為「如來藏」,依覺性普照,而假說有如來圓滿,其實覺性本無可得,諸法性空,諸心無得,當下清淨,是名如來,如來不可說,無所得,隨順周遍,當下不動是名如來。

 

如來是假名,假名性空,不動是莊嚴;因不可說,無所得,故無所阻礙,無有居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心無掛,是妙明普照;覺性是如來的倒影,依倒影而假說有如來,故而覺性蘊含著妙明十方的大圓滿,覺性熄滅了,一切文字語言不可觸及的當下,所有情感體驗無法體驗的熄滅,身心自我無法覺知的寂靜,卻在覺知感受,自我身心中,如如不動,清淨圓滿,輪迴本來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名如來。

 

2016年12月24日 10:22 

問:不是每天念經就可以解決煩惱的,也不是每天拼命念佛就可以解決煩惱的,也不是每天坐在那裡看經典就可以解決煩惱的。悟,要善知識的指引,我們看經典有時候會扭曲,不懂得它是什麼意思,就算能懂的也是見聞覺知,不能超越,沒辦法的。所以佛法無人解,雖慧不能了,佛法沒有人解說,再有世智聰明,也沒有辦法的。都是用分別心在看那本經典,就是整天坐著看十二個小時,也沒有辦法開悟,要聽經,要聞法,要有善知識的指引。

 

答:何為善知識?覺悟自性者,心離善惡分別,清淨無染是為善!

 

何為知?心離思維意識,身心如幻,離幻即覺,覺心無生,明晰隨順,照六根無掛,覺光破六根欲塵,當下不迷者,是名知!而非意識分別、思維知識通曉的知,世間思維巧智,只能妄添無明煩惱,不名為知!

 

何為識?心隨六根,覺染塵垢,攀緣心擾亂覺性,覺生所覺,是為識!你看到、聽到、聞到、觸到,即是識心分別,所現六根塵境,識即為幻,心隨識轉,是名生死,心能轉識,名出生死!

 

善知識,不是覺者不可以承擔!達摩言,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請問仁者,你見性否?若你見性,必定知道煩惱即菩提,煩惱本身就是佛性,只因煩惱無自性,本來空,性空無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你為何要去外面解決煩惱?何曾有實有的煩惱需要你去解決?離心說法,法法有自性,有自性必定有生死,你所說的解決煩惱,視煩惱為實有,即使解決了煩惱,一定有一個解脫煩惱的你自己,仁者啊,這個解決煩惱的你自己,恰恰是煩惱升起的根源!

 

煩惱無需你去解決,更不需要你去排斥,你只需要,在煩惱升起之時,安住在心靈本來的柔軟中,無求無懼之心,清醒看到煩惱,覺察煩惱的體性,煩惱就會熄滅在覺察的明晰之中,煩惱本來性空,覺察者亦是虛幻,煩惱與解決煩惱的你,本來皆是心識分別,妄心輪迴而已,妄心熄滅,離幻即覺,無所得即覺者!

 

人若不識本心,讀經無用,若見得自性妙覺,一切煩惱、妄心,皆是如來隨順方便!如此之人,可稱得上是「善知識」,若人不識得自心本性,言說佛經,就是以凡夫心度如來義,就是以生滅法壞不動義,望仁者慎之,慎之!

 

2016年12月24日 12:10 

問:何為三摩地定境?如何入三摩地?

 

答:覺身心如幻,幻心中無取無證,即心離心,無染是三摩地;觀諸法如夢,夢境中安住清醒,不拒不離,即相離相,無掛是三摩地。

 

如何入?覺察即可!專注心中無掛生滅惑,覺察深處並無能覺者,幻滅覺空,不可說是周遍;離幻即覺,清醒中並無能得者,生滅心中明性原無生,因緣相續中寂靜是莊嚴。

 

萬法唯一心,法虛心幻,心法本是假說,諸心無得,法法原來清淨,法法性空,諸心本自如來,生滅寂滅,當下,即圓滿三摩地。

 

2016年12月24日 12:22

入三摩地的體驗,心念如同河流,流入寂靜清澈大海,河流之體亦即消失。

 

2016年12月27日 01:38 

刹那是永恆寂靜,永恆是刹那遺失。

佛,是當下不可得之圓滿。

 

2016年12月27日 11:01

你所眷戀的,剝奪了生命的自由;你所維護的,是脅迫心靈的恐懼。

 

生老病死猶如無形的漁網,當因果輪迴掛住你的魚鱗,想要在痛苦中逃離時,心已沉淪昏沉中無能為力,你我的生生世世,如同掛在漁網上的軀殼,身不由己無能為力。

 

趁著我們還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身心,趁著心靈有選擇願望的時刻,讓願望去選擇生命前進的方向。

 

當靈魂朝向那心靈深處,對真理極度的虔誠,將那剝奪自由的眷戀,從生命中瓦解,眷戀熄滅,安寧寂靜,是未曾生死的自由。

 

當清醒的專注,直面脅迫生命的自我,以對佛法極致的渴望,融化心靈保護自我的恐懼,恐懼在接納中柔軟,自我在真實的抉擇中分解,痛苦熄滅在放棄的清醒中,身心深處的釋然,呈現裸然純澈的心。

 

心無所得,即是不可得之圓滿妙明,心無所住,言語道斷是無來無去的莊嚴。

 

2016年12月28日 22:17 

問:《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可佛又說:常,樂,我,淨,何解?

 

答:生滅本來無生,為常;煩惱即菩提,名樂;身心如幻,非幻不動,名我;輪迴本自涅槃,是淨。

 

2016年12月30日 07:44 

無所得,有所滅,並非有「無所得」可持;所得皆幻,幻者性空,無生即無所得,無所得亦熄滅,不可說之當下,無掛即圓滿,隨生滅而離來去,煩惱即覺醒。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