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 17:53 

問:我們的思維起心動念行為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祂在彰顯,這是法理,修行中離幻即覺與要從心靈深處找動機,然後分解,學生不明,懇請老師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答:就好像,一桶水中有泥沙,要讓水靜止後,泥沙才會沉澱下來,泥沙沉澱才能清理乾淨,清理泥沙後,水才會澄清。

 

2月18日 14:16 

問:老師,性格和稟賦的細微區別是什麼?我怎麼覺得性格好像也是天生的呢?

 

答:稟賦,是性格的核心,是你性格表現背後的實質。性格,可以隨著教育、環境、文化、經歷,而有程度的改變。但是性格深處的稟賦,不會隨著性格表現的程度增減,而有所改變動搖。

 

2月18日 14:54 

問:老師對教育孩子的觀點?

 

答:對孩子的培養,基於兩個基本點。第一是自律,教會他約束自己的言行,為別人的感受考慮;第二是寬恕,能夠心存善良,溫暖的內心中,將培育出健康樂觀積極的心態,從而促使意識形成的思維,也遵循正確健康的標準。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一生幸福,並且具備抵禦磨難的承受力。

 

2月24日 21:27 

問:心識、神識、靈覺等與哪些名詞相對應?怎麼再跟五蘊掛上勾明示,感恩不盡。

 

答:心識=覺知=識陰;靈覺=時空=行陰;神識=認知=想陰;心願=體驗=受陰;意識=觀念=名相=色陰。

 

4月12日 16:36

問:此文的「覺知」與「見聞覺知」的覺知,是對等的,但跟「識陰」對應的「覺知」卻不對等。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對嗎?抄法中,「覺知」的表述空間較大,難以認清,懇請老師適時開示。

答:見聞覺知,與識陰覺知,是同一個東西,猶如一道光線,被有色玻璃折射,形成七彩斑斕的光線,這就是見聞覺知,而光線的投射處,就是覺知——識陰;微博上說的覺知,就是從彩色光線一直追溯到光線源頭,覺知盡頭就是時空盡頭。

 

4月25日 16:12 

問:請老師開示怎麼做才不會執理廢事、執事廢理,做到事理圓融呢?

 

答:做而無求,做而無得,無所住而生其心,理事自在。

 

4月27日 23:23 

久違了,感動靈魂的溫暖,良心真的是,支持生命最根本的力量。

 

4月27日 23:49

一切信仰,若脫離了善良之心的實踐,都是虛假的、偽善的,乃至於醜陋的;秉持良知,是對諸佛最根本的供養,是對上帝最虔誠的懺悔。

 

5月16日08:27 

問:請問老師,不知這麼理解是否恰當?從凡夫到覺者需要經歷的主要歷程有:知覺,覺知,觀照,覺照,寂照。知覺乃眾生好理解;覺知是一切,天人境界;觀照一舉一動,奢摩他止觀行;覺照起心動念,三摩地心地行,覺即是清醒,不昏沉,照即是明晰,不空亡;寂照是禪那行,寂治於緣慮,照治於昏住。

 

答:說的都對,但是沒有意義,因為名詞概念只會增添執迷。一句話可以涵蓋以上內涵「純淨你的內心,心靈淡化中,覺性自然綻放出法性光明」,到那個時候,你就實證到——「覺性,覺知,覺照,認知,知覺,意識」,等等層次的深淺。

 

5月24日 21:54 

問:阿彌陀佛。請問老師,只是「溫暖」,沒有對錯;只有「溫暖」,沒有利益;唯有「溫暖」,失去所有。是不是就是跟《圓覺經》裡所講的,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是一個意思?都是覺性放出的光?

 

答:對,覺性在人體中呈現,有幾個特質:1、清醒。2、溫暖。3、輕柔。4、安詳。5、純潔。6、完整。7、不動。8、無束縛。

 

5月26日 23:21 

問:什麼是有溫度?是熱情?是有生命力?還是什麼別的?

 

答:當你心懷善意時,當你寬恕別人時,當你祝福別人時,去感受內心的體驗,無私而純潔的感受就是溫度。

 

5月27日 14:18 

問:老師,請問感知和意識的區別是什麼?

 

答:情緒中的寧靜,體驗中的清醒。

 

6月10日 23:27 

問:就是要去除所有分別心,哪怕是細微的。

 

答:不是去除細微心念,心念本身就是幻覺,幻覺無法去除,因為它本身沒有實體;而是完全地接納,在開放的心靈中,去覺察它,直至它消散時,覺察者也就熄滅了。

 

6月11日 11:45 

問:當覺察者也消散了之後,會是什麼狀態啊?

 

答:妙樂圓滿,圓明普照。

 

6月11日 21:07 

問:老師,之前老師說過要學會覺察每一個念頭,看看念頭是否是符合佛法標準和知見的。但是如果腦子沒有念頭,沒有思維的情況下,寫出了含有強大自我的文字卻不自知,感覺文字就是從內心寫出來的。無法覺察到自己哪裡錯了的時候,該怎麼辦?因為感覺無法抓住念頭,是由內心深處而來,懇請老師慈悲開示。

 

答:柔軟你的內心,讓心靈體驗住進安詳中,安詳柔軟的心靈本身具有純潔性,純潔無私無雜的心靈,就是專注力,專注力就是覺察,久而久之你就會成為覺察本身,覺察清澈光芒,一切念頭體驗無法沾染,就出離了分段生死。

 

7月9日 14:15 

問:師兄們說,那一切都是既定的,請問,成佛與否也是早就定好了嗎?如果是,那還修什麼?如果不是,怎麼說一切都是既定的不可改變?一切唯心造,努力的心和不努力的心結果怎麼會一樣?放下自我一切的修行和什麼都不放下的修行又怎麼能一樣?

 

答:釋迦牟尼佛覺悟後,說起自己的前世,曾說:在燃燈古佛之時,他是儒童,因為供養古佛的功德,燃燈佛預言他在未來成佛,名號是釋迦牟尼佛。萬物皆有前定,唯有解脫心意六根束縛的覺悟者,才不會被因果制約,因為無生故而無滅,無生無滅則不落因果,也就沒有定數一說了。

 

7月10日 13:54 

問:老師,那覺悟者也是既定的嗎?那我們沒有被佛授記的還修不修了?如果繼續努力,那命裡沒有,也不能成佛啊?如果不努力,那更沒戲,那是不是說明一切不是既定的,努力是有用的啊?因果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在,也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的。完全的宿命論,無論在人間生活和還是去修行,都是消極的啊。

 

答:成佛確實是註定的。猶如燃燈古佛預言儒童成為釋迦牟尼佛,猶如釋迦牟尼佛預言彌勒佛的下世,這都是有因緣定數的。但是!何為授記?心靈虔誠佛法,精誠一念方為授記,佛經中說,凡夫聽聞大乘佛法就種下了成佛的種子。

 

11月11日 22:54 

問:老師,有一個疑問想請問老師,就是人內心的一種愧歉感,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讓別人失望了,給別人添了很多麻煩和困擾,老師,這種體驗也是維護自我的望所形成的嗎?有時候這種感覺時常讓自己內心壓抑難受,覺得對不起別人。

 

答:寬恕自己吧,這樣才可以延展到寬恕別人。

 

11月23日 09:35 

問:老師,什麼是純潔?

 

答:心離我執,貪慾不生,就是純潔。

 

12月5日 10:27

問:請問老師,如何才能做到「不執空有二端」避免落入斷滅空見。請老師解惑破疑!

 

答:觀察自己的心意。

 

12月9日 12:45

問:什麼是罪業和功德,罪業轉功德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答:罪業是負面的惡行帶來的惡果,功德是正面的善行帶來的善果。因果是循環的,因果是現象與體驗,所有的體驗與現象都是源於心識分別,善與惡的源頭來自心念動機,是生命曾經的動機決定了生命未來的體驗與境遇。因此,因果不離心,善與惡,罰與獎,惡業與功德本質上是同一樣東西,那就是心識取捨與動機體驗。

 

你能在現實生活境遇中,將心靈動機轉化為,無我、寬恕、接納、純潔,就可以將心靈體驗轉化為舒緩、溫暖、安寧、快樂、明媚、解脫,無論現實生活中境遇如何,不會因為你的疾病、境遇,而改變內心的安詳純潔,舒適與溫暖。心態決定命運,選擇塑造命運,你的心識分別中,善因的取捨,改變了心靈體驗中,境遇的業境,因果是循環相續的,善因扭轉了惡果,惡境轉化了善因,未來結出善境界,這就是罪業轉功德。

 

對於修行人而言,則是要從善惡分別的心識中,勘破心識取捨,從順境逆境的體驗中,解脫因果循環,在身心自我的存在中,脫落無明生滅,在因果輪迴的生死中,實證如如不動,隨順十方。

 

我們所遭遇的世上一切,都是現象與境界,現象屬於心意認知,境界屬於體驗感受,這兩者都源自於心。以心觀察體驗,以心觀察現象,就可以從因果業境中,以善念正念,轉變心靈儲存的前世惡因惡念,從而轉變惡念呈現出的惡業因果。

 

12月13日 19:00 

問:讀法一分鐘,法在天邊,不知所云,硬著頭皮讀下去。讀法一小時,莫名的明白了,心情愉快輕鬆。讀法二小時,心中越來越開明,越讀越開心!到第三個小時,心法相應,時刻明,忽然覺得這就是我累生累世所渴望的正法!感激之情,莫名言表。快讀到第四個小時,家人電話催促著回家,難捨難分啊,依依不捨歸。

答:非常好的狀態,這就是心心相印,心與法義融合時的加持力。

 

12月19日 23:38 

問:老師好,心該如何認清,選擇寬恕心靈所展現的原本平安,與福報業障構成的虛幻安樂享受?在煩惱的蒙蔽下,心靈時常陷入恐懼,錯覺中心靈本具的安樂倒像是虛幻的了。

 

答:寬恕內心的恐懼,擁抱它,接納它。

 

12月30日 06:02 

問: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去自心內的貪嗔癡慢疑,佛法是道路。就像我們信老師,老師說要寬恕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比如別人罵你了,就對自己心說:我寬恕你,自心不起念,不起嗔心。自心不改變,仇恨他人,爭名奪利,極樂世界就跟人世間沒有區別,也就不稱為淨土。我們要按照佛的話去做。

 

答:理解得對,但是有句話錯誤,就是——我們信老師。你信的不是我啊,而是釋迦牟尼佛,我也是修行人而已,與你們沒有區別,我們都信仰釋迦牟尼佛。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