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神,是解脫死亡的真神,而不是,三界內,伴隨緣起的神靈。

這兩者之間,是天壤之別的差異。

 

但是,我保證自己的教法是真的,是可以脫離死亡,證入天堂的真實道路。

因此,雖然修行路上,會有阻力有磨難,需要避世內觀,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覺醒內在;但是,這條路是真實的,因此,獲得的結果,也就是真實的。

 

今年我49歲了,距離我進入修行已經整30年了。

時至今日,我,終於具有了,

以生命完整的高度,寬恕人格自我的「等級資格」。

 

對自我人格的寬恕資格,就是,靈性的甦醒,恢復了生命完整的純潔;

這個完整生命的狀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念住」,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身就是肉體,受就是體驗,心就是思量,法就是意識。

 

而我們的人格自我,就是肉體與體驗,心與意識,形成的感知分別。

 

當今日的修行者,可以隨時寬恕,這具身心內的「自我」;寬恕本身,就不再被,人格自我所觸及牽動,寬恕是,生命對人格自我作出的反應,而寬恕本身,卻實在沒有一個,主動寬恕的本體;寬恕是生命本具的溫暖,是原始靈性的純愛狀態,靈性內沒有死亡,光明中沒有誕生,安寧熄滅了一切分別,清淨接納所有生滅疑慮,這就是修行者的成就。

 

佛教以智慧立根本。

佛教的智慧很究竟。

般若智慧,是佛法的基礎與核心。

 

但是,在佛教體系中,失落了靈性這個環節。

我不知道,數千年來的聖賢們,是有意地迴避,還是無意地忽略?

佛法中,從來不談靈性這個,生死之間的分界線。

 

可是,修行中若失去靈性生命,這個分水嶺。

人類絕無可能解脫死亡,億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沒有。

佛教的核心是智慧,智慧很究竟,這個毫無疑問。

佛教的基礎是戒律,戒律很細緻,這個也是事實。

 

可是,智慧可以喚醒覺性,戒律可以約束人心,卻無法激活靈性,靈性唯有寬恕與愛,可以激活;如果靈性不被激活,那麼,人心與覺性之間的階段就是空白,這個空白,對於靈魂而言,就是永恆不可逾越的天塹。

 

但是,若失去佛教智慧的引導,

單純的靈修法門,會不可避免地沉淪陷入境界中,

被生命的永恆存在,將靈性鎖在覺知之中,無法究竟解脫。

 

按照佛教的衡定標準,我已經是覺者了。

只是不圓滿而已,雖然不圓滿,智慧性質與佛是統一的。

我有實證資格,去評論修行過程中的不足。

因為修行者的證量已經解脫了生死。

 

很多年前,看《佛陀傳》的電影。

劇情中有一個片段,是釋迦牟尼佛在禪定中看到,有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自己,在他的身前打坐禪定;一模一樣的臉,一模一樣的表情,一模一樣的思維,一模一樣的記憶,一模一樣的體驗,一模一樣的感受,一模一樣的眼神。

 

兩個釋迦牟尼佛,面對面地打坐禪定。

最後,佛以空性智慧,普照面前「自己」是虛幻的。

同時也究竟了,覺照面前這個自己的,肉體的「自我」,也是虛幻的。

 

在空性智慧的覺照下,釋迦牟尼佛身前的自我形象,

以及,肉體的身心意識,都如同霧氣逐漸熄滅。

剩下的,就是無生無滅,未曾發生的諸佛「本來面目」。

 

現在的「我」,智慧證量就在這個地方。

經常性地,幾乎每一週就會有一次,在甚深平安的生命「光明」,內觀這具身體身心中,心意構成的「自我」;看到這個細膩的自我體驗,細膩的自我感受,微細的自我意識,相續的自我記憶;可以看到完整的自我生命體系,而看到完整自己的「光明安寧」,就不再被,人格自我生命境界侷限,純潔的光明靈性,是不被自我意識分別,所割裂了完整生命的幸福永恆。

 

釋迦牟尼佛說過:修行者面對習氣,

就好像面對闖入麥田的瘋牛。

要一次次地用鞭子抽它,久而久之,瘋牛就不敢再來了。

因此,佛涅槃時,說「以戒為師」。

 

可是,據我觀察,習氣的根源是心識妄想。

妄想,可以通過排斥它,拒絕它,從而與它分離,但是無法令它消失。

唯一可以消融習氣,熄滅妄想的途徑,就是寬恕與愛。

 

因為,妄想形成,是源於恐懼。

因為恐懼,心識才會升起分別。

 

而恐懼的源頭,是源自於,靈性對生命本體的遺失。

靈性的特質就是愛,是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靈性的性質就是光明,不被生滅緣起現象,所觸及所改變的光明。

靈性的表現就是生命,完整完美的純潔永恆。

 

唯有,以靈性純潔的愛直面身心內,因恐懼感而形成的心識分別,以寬恕的溫暖,去接納身心中,仇恨恐懼的自己;當身心內的自我,被靈性溫暖純潔的愛,寬恕接納了;隨著自我恐懼感的消融,人類的心靈體驗就會安寧,純潔,透明;人性的慾望感受,就會淡化,淨化,純淨,透明;人格的心願動機,就會利他,減少,單純,消失;自我的意識思維,就會減緩遺忘,單純安寧,了了清淨,明明了了,不起一念,不隨一念,不拒一念。

 

這就是禪定的,中觀狀態。

中觀,不是人類的自我意識,去分析身心內在的狀態。

 

「中觀」是靈性純潔,穿透個體意志的分別心,在肉體身心意識內,投射出生命原始完整的安寧,與純潔無瑕的光明。

 

伴隨著生命靈性光明,覺性普照的清澈,就充滿了身心細胞;覺性如純澈的目光一樣,滲透在肉體細胞內,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的細膩生命信息中,也就同時,滲透周遍在與肉體細胞內,層層疊疊生命信息微粒,同等境界同等層面的,宇宙微觀能量微粒構成的,三界六道無限層級浩渺無垠的眾生世界。

 

若靈性不甦醒,則覺性就不可能,滲透充滿三界。

最終的結果,就是,覺性清淨,而人性繼續輪迴。

 

這就形成了,三界不同境界世界中,生生世世輪迴的大修行者。

因為習氣未曾徹底熄滅,習氣的慣性相續,體現出妄念的追逐。

 

於是,證悟的覺性智慧,依舊會被妄想與習氣蒙蔽,心識跟隨宿世因緣,繼續在三界內的境界中生死輪迴,只是因為覺性的甦醒,這種生命輪迴的性質,就是已經睡醒的人,再重複「回籠覺」,不會徹底睡死過去;成就者的輪迴是為了增進修行證量,而不再是凡夫俗子無奈生死的被動輪迴,這就是大修行者的「自主生死」,覺悟者可以自主選擇,下一世轉世的去處。

 

但是,心靈不經歷靈性寬恕的道路,就絕無可能,究竟除滅生命存留億萬劫的習氣;唯有寬恕的溫暖,純愛的接納,可以從生命本質上,究竟消融自我意志的習氣妄想;從而在這具身體尚在時,熄滅心意妄想,消融慾望體驗,消散感知感受,以靈性光明的溫暖,將自我人格體驗,消融在永恆完整的生命之中。

 

隨著自我心識消散,靈性就從分裂的個體境界中,甦醒解脫,還原了生命的完整;生命是存在的形態,存在本初靈性,就不再被存在中,變易「錯覺」而移動,完整透明的生命,安寧純淨的靈性,在脫落了三界緣起的「活著」錯覺時,就同時同步地,融入了覺性智慧,無生無滅的「清淨」之中。

 

這就是完整的、系統的、具體的、真實的「覺悟」過程。

 

若失去了「靈性」寬恕這個境界層次,世間的修行者,絕無可能一世解脫,想都別想,絕無可能;修行者需要生生世世的修證,生生世世的懺悔淨化,生生世世的積累功德,最終才可能成佛,這是佛教經典中明確記載的。

 

而究竟全面的寬恕,可以縮短修行解脫的時間。

 

因為,生死源於靈魂恐懼,而靈性寬恕可以消融恐懼,生命進而熄滅靈魂,隨著人格自我體驗,融入生命永恆的溫暖光明,我執識「思量心」,被靈性純潔的愛取代,自我體驗的「人格」,被寬恕的安寧取代,頭腦意識的記憶,被靈性光明穿透力取代,這具身體內,徹底失去了「活著」的自我。

 

這具身體內,就是永恆完整的生命本體,而本體中甦醒的覺性,卻反過來包容生命本體,滲透充滿身體細胞內,無限深邃廣袤的生命信息,同時滲透容納著,與細胞內生命因素同層同級的,三界層層疊疊無限世界;這就是三界六道融入法界智慧中,也就是,法界智慧降臨三界世界內。

 

靈性光明生命,融入覺性清淨中。

覺性普照十方,清淨圓明智慧中,綻放究竟圓滿的「神聖」。

神聖周遍法界三界,無染無掛。

神聖充滿智慧愚癡,落落清淨。

神聖隨順變易生死,未曾發生。

神聖伴隨分段生死,如如不動。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來無去,當下圓滿。

世界,是「一合相」。

一合相,即不可說。

是名如來。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