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是什麼東西呢?認知就是,我認知了身體所能感知的境界,這個叫「認知」。或者說是心靈最原始的感知力,攀緣了肉體六根塵色的波動,而形成了我們內心,對於肉體器官感知的確定,那個叫「認知」。
原本我們的生命,是由感知當中來的。感知是沒有意識的,沒有分別的,感知只是一種習氣的穩定的感受狀態。——《律法(三)》(2024年6月25日)
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對,當你內心明確自己不對的那個明確那一瞬間,那個內心裏面知道自己不對的這個知道背後,就是你的認知。
這個認知,是超越了體驗的東西,這個認知是超越了人格自我相續的東西,所以它才可以能在你的人格自我被情緒帶動的瞬間,做出來命令人格自我停止的決斷來。不然的話,在半坡啟動的時候,你就去把手剎去了,不然的話,孩子一激怒你,你馬上就要一個耳光就抽上去了,對不對?——《轉世(上)》(2023年1月3日)
認知就是由見性當中,形成的所見和能見形成的無始劫的習氣和妄想的累積,最終形成了認知。當你進入到認知內在的時候,這些無始劫的這些習氣和妄想它們都會甦醒。——《轉世(上)》(2023年1月3日)
認知的背後是感知,感知的本質是見精,但是見精可以透過認知,呈現出清醒明了的性質。
————————————————
今天對認知,做一個系統細緻的說明:
認知,是一個循環體系,認知的基礎,認知的前身,是靈魂感知力;感知力就是靈魂的狀態;感知與肉體細胞結合,與細胞內的遺傳基因信息結合,被基因信息收編為,信息內的因素,感知與信息融合,就從細胞的生理成長過程中,融合成為肉體細胞層面中的一層生理「性質」,也就是我們醫學上所說的「生理反射」,肉體本身具有的「條件反射」,就是靈魂感知透過肉體細胞,呈現出的「認知」經驗。
當胚胎成長為人體胎兒,胎兒降生離開母體後,胎兒的身體從子宮的環境,換了一個暴露在空氣中的環境,構成胎兒軀體的細胞信息,信息內蘊含的感知力,就會,與細胞遭遇的空氣環境進行接觸,分析,記憶,經驗,沉澱,形成了細胞內感知力,與,肉體在新環境中,所遭遇經驗的對比。
細胞蘊含的信息,表達出的生理反應,所帶來的生理狀態,與細胞內的感知力結合,感知力對肉體生理功能反饋的信息,進行的經驗儲存,形成了「感知與肉體功能」的初次結合,相續,儲存,細胞內儲存的肉身經驗,凝固感知,形成了最原始的「心靈認知」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嬰兒的心靈感受。
注意!
此刻,嬰兒的軀體內,原本充滿細胞的感知力。
被,肉身器官的具體功能作用,所攝取的信息,凝固成為了,聚集在脊椎與心臟之間區域的,最原始的「心靈感受」。
你撫摸孩子的身軀,他會感受安全溫暖。
你拿掉他身上的被子,他會感受寒冷,進而哭泣。
此刻,孩子的軀體內只有感受,沒有意識。
當軀體內的感受,與,肉體細胞的觸覺,接觸的時間長久了,細胞構成的肉體感觸,器官功能,對於心靈感受的牽引,感受細分的對比,凝固感受形成了,感知力靈魂對肉身器官信息變化的「細分與確定」,確定肉身感受變化的「感知力」,就被確定的、穩定的、固定的感受,塑造成為了「認知」。
原本,靈魂感知力與細胞結合,形成肉體後,感知力處在模糊懵懂的「感知」狀態,當肉體細胞對外界的溫度、光線、氣味、聲音,作出「生理本能」反應時,細胞內的感知,對反應的變化形成了細膩的感受記憶;被細分細化的感受記憶,長期重複形成了,具體的感受經驗;感受經驗,將蘊含在細胞中的感知力,牽引形成了,對具體經驗的,凝固化的「感受體驗」。
凝固的感受體驗,與,所感受的肉體器官結合。
器官功能,帶動感受,形成了相續。
相續的肉體感官與感受體驗,塑造靈魂感知,形成了,對具體感受的「記憶」,記憶就是「分別心」的基礎。
被感受體驗,牽動感知靈魂,形成的記憶分別,就是「心靈認知」。
孩子蓋著被子,感受很溫暖。
拿掉被子,感受到冷了,孩子的心靈感知記憶,形成的認知,就會分別出「冷」,對應冷的感受,孩子會需要被子的溫暖,於是孩子會哭,需要通過哭,獲取父母的注意,滿足孩子蓋被子的感受訴求。
母親抱著孩子睡覺。
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中沉沉睡去。
肉體孩子的內在,是純然感知的溫暖體驗。
媽媽悄悄地放下孩子,讓他一個人睡覺。
孩子閉著眼睛,卻能夠感知到,離開了媽媽的懷抱。
感知的經驗,調動了,感受的記憶,形成了心靈認知的比較。
離開溫暖,就是媽媽離開。
進入溫暖,就是在媽媽懷中。
於是,心靈認知,對於溫度、氣息、聲音的「凝固區別」,形成了孩子體驗感受的記憶浮現。
離開媽媽的懷抱,就意味着不安全,意味着寒冷與孤單。
於是,孩子就開始哭泣,哪怕他閉着眼睛,並沒有通過頭腦意識確定,是不是真的離開了媽媽的懷中,孩子依舊會嚎啕大哭。
此刻,決定孩子內在感受情緒的,就是心靈認知,對生理感受的記憶。
認知,對感受凝固後,形成體驗境界的「對比」。
從而形成了心靈最原始思慮的基礎——對細胞感受的習氣經驗記憶。
與,對經驗形成境界的,感知靈魂形成認知,心靈呈現出的細念分析。
認知,在人體中最原始的狀態,是類似於高度近視眼的「視覺」狀態。
你的眼睛,視神經健全,眼球健康,光感清晰。
但是眼睛近視,視線模糊,眼睛有光感但是無法具體成像。
視神經健全,光感具備,眼睛完好,但是視線模糊的狀態。
就是心靈「認知」的本體狀態。
只有戴上頭腦意識的「眼鏡」,心靈認知,才形成了具體名相世界。
若是摘掉意識頭腦的「眼鏡」,心靈認知,就只有「確定感」。
好像近視眼的人,雖然眼睛看不清事物,卻很「確定」看到了事物。
因為認知,是,靈魂感知與肉體器官結合的狀態。
這種狀態,是清澈的「理解」,與具體影像的結合。
結合的初期,就會體現出「清醒模糊感」。
感知清澈,經由認知蛻變為,肉體器官的具體訴求。
感知力原本的清澈無限,受制於,肉身功能感受的侷限。
就好像視神經完好,眼球有光感,但是無法看清具體形態。
心靈認知,
是靈魂感知力,滲透在細胞內,
被感官信息凝固,受身體感受的牽引,
在感知力,與,肉體感受之間,形成確定感。
因確定的凝固,而浮現出,分別經驗的凝固。
被所感知經驗牽引,所侷限的感知確定,就是「認知」。
我們在陽光下,看「見」了世界。
見到世界的內心清醒,不會因所見的景象,而有所增長。
我們進入黑暗,看不見任何景象。
可是,內心依舊「見」到了黑暗。
見到黑暗的內心「清醒」,不因看不見景象,而有所損減。
眼睛看見,或看不見,絲毫不影響內心清醒的「見」。
清醒清澈的「見」,就是見精。
是靈性感應力,滲透在靈魂感知中,透過來的「生命性質」。
內心清醒的見,對所見境界的,「經驗確定」,就是認知。
「見」確定看見了世界,或,「見」黑暗的「經驗分別」,就是心靈認知。
認知,浮現出靈魂對肉體感官功能,最基礎的經驗記憶。
認知,浮現出感知對感受體驗境界,最原始的習氣熟悉。
感官的經驗記憶,牽引認知,塑造感知靈魂,滲透肉體中,形成了「自我心意」。
體驗的記憶習氣,凝固認知,塑造心靈感受,與肉體結合,形成了「感受性格」。
心意,呈現出自我主觀能動性。
感受,呈現出自我特質,性格鮮明與眾不同。
人格,基於心靈認知。
認知蘊含的因素內涵,投射出,自我鮮明與眾不同的「人格」。
自我,是心靈認知的投射。
認知,是靈魂感知的凝固。
感知,是見精中所見沉澱。
見精,是靈性對天堂的記憶。
靈性,是天堂折射了「終極意識」,從而浮現出光明生命。
終極意識,是,覺性大智慧的「凝視」,呈現困頓的錯覺。
空性覺照,是悲能的錯覺,是第一義的倒影。
悲能,第一義,究竟法身,「祂」。
卻在一切之中。
眾生的意識,思維,記憶,概念,邏輯,想像。
眾生的感受,慾望,情緒,體驗,自我,心意。
眾生的頭腦,心願,感受,認知,感知力靈魂。
眾生的習氣,細念,見精,能見清澈與所見內涵。
眾生靈性純生命,靈耀光明,原始永恆極樂圓滿。
宇宙終極意識,原始亙古天堂。
法界,空性周遍,覺性莊嚴,法性寂靜,明性普照。
都在「祂」之內。
一切,在「祂」之中,平等無二,沒有高下,沒有境界。
無來無去,無生無滅,清澈無掛。
「祂」在眾生之中。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切未曾發生,究竟平安,寂靜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