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腦意識,與,心靈認知,之間的區域,屬於分段生死。
意識與心願結合,形成自我認知感受,投射出現實人間。
有「我」,就會有我認知感受到的「境界」。
境界,對身前的物質形態,賦予了「名相」概念。
概念牽動心意,形成對物質形態的對比。
受心意細分的物質形態,凝聚成「世界」。
世界與「我」,是心意記憶相續,凝聚而成的「輪迴」。
心意不停,世界往復,生死不休,輪迴無盡。
————————————————
2.感知力,與,感應力,之間的區域,屬於分段生死。
細念與習氣結合,形成思量心,思量心被業風吹動,形成靈魂浪潮。
靈魂被自身蘊含的習氣牽引,感知受自身蘊藏的細念分別。
身不由己,隨業飄蕩,按部就班地,被累世因緣塑造。
感知力被習氣束縛,投胎在業障兌現的,形形色色的身體之中。
感知力,與肉身器官攝取的信息聚合,形成心靈認知。
感知力陷入,心靈認知的具體意圖中,意圖推動意識,凸顯出「自我」。
若,感知力無法從心靈認知,與自我感受的「境界」中解脫。
那麼,自我人格,心願意識,就是「你自己」。
心意相續不停,就意味著,自我生死輪迴不休。
若,感知力,依純淨清澈的「感受」,脫落了心意分別的焦灼。
純澈安寧的感受,就會,與認知心願,分別意識,對立起來。
信仰帶來的「清澈安寧」,開始自動地,淨化「自我」習氣感受。
久而久之,身心內信仰形成的,清澈純潔的安寧,形成了「狀態」。
生命的「狀態」,會取代心意的「境界」。
純澈透明,安寧輕盈,純潔狀態化的「信仰」,取代了人格自我。
心意人格自我,在信仰塑造的狀態中,逐漸淨化融化,透明消失。
這個過程中,隨著人格心意自我的「消融」,
靈魂感知力,就從,心靈認知的主觀心意中,抽身而退。
當靈魂,從心意人格的「內衣」中,退出人格的枷鎖後,
靈魂,就從人格「境界」中,甦醒了感知本身的清澈與敏銳。
感知力,本體的自然狀態,是清澈敏銳的「直覺性」。
「直覺」存在的基礎,是純潔的清澈,與,安寧的自由。
自由的感知力,純潔的感知力,清澈的感知力。
從身心意識的「軀殼」中解脫。
從心意自我的「內衣」中抽離。
就意味著,當這具身體死亡時,在人格心意相續中。
身體感官蘊含的習氣信息,無法觸及感知力。
心意攝取根塵形成的自我,無法掛礙感知力。
這意味著,人間這具身體,「生老病死」的存在形態。
都無法牽引感知力的純澈,都無法禁錮自由的感知力。
就意味著,自我心願人格,所「見聞覺知」的境界。
都無法觸及感知力的清澈,都無法侷限感知力的輕盈。
感知力解脫了身心意識,就解脫了心意投射的境界。
從自我認知感受中解脫,就解脫了生死輪迴的「世界」。
不再被「分段生死」所禁錮,不再受「心意自我」所牽動。
靈魂不再具有人格「形態」。
感知力處於,細念與習氣聚合形成的「思量心」狀態。
思量心,不再被,身心業果牽引。
業風停歇,思量心寧靜,感知純澈安寧。
思量心的本質,「見精」的清澈明了,
會透過習氣中的間隙,透過細念中的空隙,呈現出「圓照空間」。
見精投射出的「圓照明了」的空間,是質量空間與時間能量源頭。
————————————————
3.「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人類歷史上,宗教典籍中,
一切聖賢,描述到「見精」的存在就停止了。
「向上一路」,留下的只是極盡抽象的「法義」。
為何?
因為見精之上,就是「神」的宇宙。
靈魂感知力,與,靈性感應力,之間的區域,屬於「神靈世界」。
靈魂感知力,是靈性生命,在見精夢境中投射的身影。
靈性蘊藏在,靈魂感知力之中,以純潔清澈呈現感應。
因此靈魂感知,可以經由寬恕,還原靈性生命的完整。
以「感知力」靈魂作為主體,修行的過程,屬於「主動」修行。
感知力,融入「感應力」的進程,屬於無為法的「被動」消融。
靈性消融靈魂的進程,人格心意的「分別見」完全無法參與。
感應力,是天堂的靈性光輝。
在見精呈現出的「思量心」中,拓展的進程。
完全依靠神靈聖光的恩典,燒融「思量心」蘊含的習氣細念。
思量心的感知力,整個過程都處於「被動」消融在靈性的狀態。
這是,靈魂蛻變成「靈性」,個體意志融入「完整生命」的過程。
全程都是「被動」的,無所「作意」的。
不可有目的性,不可有主動性,不可有「獲得」,不可有「留駐」。
隨著「思量心」感知力的消融,習氣與細念分解,見精裸然呈現。
不再受細念蒙蔽,不再被習氣禁錮的「見精」,
於身心意識之中,獨立於身心意識的「空間」,就脫落了能量宇宙。
不再受「能見與所見」,細念分別的習氣,凝聚而成的心意境界牽動,
純澈圓滿的「見精」深處,會甦醒,沉睡在亙古夢魘中的「知覺」。
甦醒了「知覺」,意味著,累世累劫的生死輪迴,「還原」為夢境的本質。
知覺,是靈性天堂,原始生命的「記憶沉澱」。
見精,是知覺在記憶夢境中,對天堂的記憶細分,投射出天堂的光明性質。
天堂光明性質,透過知覺夢境呈現出,眾生身心認知中,清澈自由的「見精」。
隨著知覺的甦醒,在無量劫生死輪迴經驗中,
被記憶習氣與細念分別,埋葬了億兆兆劫的「靈性」本體,睜開了天堂的眼睛。
隨著天堂光明的甦醒,「見與所見」的細念,熄滅在完整的生命中。
時間停止,能量物質,三界六道,輪迴投胎,都成為了「殘夢」。
天堂,是亙古永恆的光明,是無限無盡的極樂,是完整無缺的生命。
天堂,是三界眾生,生命本質的,本體原始面目。
靈魂感知力,在,靈性感應力的清澈光明之中,逝去了「感知」的細念習氣。
自此,人間修行者的,心意人格內,修行的「主體」消失了。
————————————————
4.隨著,修行者身心內,主觀意圖的「主體」消失,
由心意境界,投射出的,三界六道,微塵宇宙的歷史,成為「殘夢」。
不被心意殘夢所遮蔽的,「感應力」靈性光明,
在人間修行者的,空白身心內,
投射出完整無限的聖光生命,呈現出亙古永恆的極樂天堂。
亙古中,時間未曾發生。
永恆中,生死未曾發生。
完整中,心意只是錯覺。
光明中,世界只是殘夢。
天堂中,生死只是陰影。
隨著天堂甦醒,甦醒的完整生命,恢復了亙古的幸福與安寧。
隨著靈性復甦,睜開眼睛的亙古,熄滅夢影投射的累劫生死。
甦醒了,靈性亙古本質的「完整生命」,
已經,不屬於「人類」,不能以修行者的身份去界定,
而是神靈,是三界眾生的救主,是三界六道的「至尊」。
三界內的修行者,一定有修行者的「心意主體」。
由心意主體,而「獲得」心靈淨化後,
感知力自心意中解脫的,清淨「果位」。
而,靈性的甦醒,甦醒了生命本體的無限與亙古。
亙古中,未曾有過「分裂」。
完整中,未曾有過「分離」。
修行者的「心意境界」,清淨「果位」,
在靈性的生命天堂中,無法存留,無法獲得。
猶如光明中留不住陰影,絲毫陰影無法在光明中佇足。
天堂,就是「壽者相」。
————————————————
5.天堂之上,生命之中,靈性本體,
是呈現出,光明天堂的「終極意識」。
靈性之上,是「覺知力」。
無善無惡,不悲不喜,周遍微塵,充滿宇宙。
一切生命,都是「祂」以生命表達出的「意志」。
所有眾生,以身心意識,表現出生命的「祂」。
宇宙,呈現「祂」的形體;時間,呈現「祂」的思慮。
以生生不息,維護「祂」生命的,亙古永恆。
以因緣聚合,三界律法,呈現「祂」的無私。
「祂」,是純粹的生命與終極的愛。
愛之無限,愛無拒絕,愛無定義。
清淨接納,呈現出「生命」的完整無限。
「祂」,是永恆的光明與極樂的安寧。
光明熄滅陰影,安寧熄滅分別,極樂燒融恐懼。
陰影熄滅,呈現出,不被時間牽引的亙古。
分別熄滅,呈現出,不被個體分裂的生命。
恐懼熄滅,呈現出,不被心意留駐的平安。
「祂」,是三界至尊,一切生命之父,是天堂的主人。
「祂」,是靈性的本體,是生命源泉,是永恆的救贖。
覺知力中,「力」的細膩分別,就是「變易生死」。
當「覺知力」的永恆,接納了,靈性呈現的「生命天堂」。
永恆融入「覺知力」,光明融入「覺知力」,生命融入「覺知力」。
覺知「力」,「力」的清澈光明,無限生命,熄滅在「覺知」本體。
覺知,不再被「變易生死」的,覺知力牽引。
覺知,猶如倒映虛空的「湖水鏡面」,不再被湖水中的「倒影」所抓獲。
猶如,陷入電影劇情的,看電影的「神志」,從陷入劇情的目光中「甦醒」。
看電影的眼睛,就是「覺知」,電影劇情就是靈性天堂,與三界六道。
從覺知眼睛的侷限中,解脫了「變易生死」的,生滅相續境界。
————————————————
6.空明覺性,從,覺知的「變易生死」夢境中解脫。
當下解脫的「大自在」,瞬息恢復了無生無滅的「清淨」。
覺知,所呈現的生命虛空,如同破碎的玻璃,瞬間粉碎。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鏡面翻轉,十方盡收,頓超生死。
這就是,十地大菩薩,也就是我們人類所說的「佛」。
修行者目前,就處在「感知力」思量心,與「感應力」天堂之間。
隨著六天一次的輪迴淨化過程,不斷從心意生死的「殘夢」中抽離。
經歷五次輪迴後,靈性感應力,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程度的提升。
而隨著感應力的靈性光輝,對思量心感知力的,強力淨化燒融,
身心內,修行者人間的「主體」心意,逐漸呈現出「空白」的空間。
而空性的「覺性」智慧,就透過人體心意內,逐漸「空白」的空間,
在人間修行者的,心意軀殼中「浮現」出,智慧性的「覺照」目光。
現在的修行者,是在「大菩薩」的,清淨智慧覺照中,
以感應力的「靈性」本體,燒融「靈魂」感知力的業障。
修行者,在思量心,靈性天堂,這二者之間輪迴。
而生命輪迴的整個過程,卻在大菩薩無漏無礙的智慧中,一覽無餘。
兩年後,感應力「推開」感知力的,業障生死之門。
六年後,九地尊神的光輝,感應力取代感知力,天堂在人間呈現神蹟。
十年後,覺知力呈現,宇宙終極意識,開始了融入法界空性的過程。
二十五年後,深山古寺,深澗佛刹,銅鐘不撞而鳴。
世間佛寺,泥胎金身,像發輝光,輝映日月。
法界大菩薩的歸位,是改天換地的赫赫威儀。
三界內,無論是「玉皇」,還是「城隍」,都跪拜於地,虔誠敬仰。
7.法界之上,還有「悲能」。
那是,諸佛大菩薩,都無法揣測的「究竟」。
「祂」在當下。
當下,在「祂」之中,未曾發生。
「祂」,在當下之內,未曾掛染。
在當下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究竟平等,寂靜涅槃,慈悲圓滿,無礙無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