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只有一個,任何對實相的認識,都並非實相本身。
認識即法門,猶如指月之手,猶如渡河竹筏。
月亮並非是手指,執著於手指,就會失去月亮。
竹筏並非是彼岸,執著於竹筏,永遠不能靠岸。
真實的永不變易,變易的絕非實相。
凡是真實的不受威脅,凡不真實的本不存在。
佛教不講靈魂,佛經中只說「識」,何為「識」?
覺性透過「存在」呈現出的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我執識,阿賴耶識。
眼耳鼻舌身意,體現出色聲香味觸法,
呈現出看到、聽到、聞到、嚐到、
觸到、意識到,又稱為「六入」。
六根、六塵、六入,相互交融形成十八界。
我執識,體現出「自我」認知與感受,
呈現出「我與我所」,
展現出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生活的世界。
阿賴耶識,體現出覺知,呈現出存在,
表現出三界虛空與六道世界。
佛教中的我執識,就是耶穌所說的「小我」。
我執識,是心靈認知。
而認知則必定有一個,可以認知的核心主體。
認知的核心,就是「見精」的清醒明了。
心中明了,就是心靈「見精」,見精就是「靈」。
我執識,去掉「識」,就剩下我執。
「執著」蘊藏著體驗認知,與情志習氣。
認知對應著靈魂中的「魂」,情志對應著魂魄中的「魄」。
心中蘊藏的七情六慾,體驗感受,
習氣經驗,認知妄念,以魂魄作為表現。
我執識,去掉識,「我」在內觀自省狀態中,
就是靈魂在身心中,覺醒「自己」的存在。
我執,淨化「執」,就是見精中,「見」淨化所見境界。
也就是「靈」從魂魄中甦醒的過程。
「我執」,我脫離所執,則「我」之分別熄滅。
「見精」,見脫離所見,則「見」之妄想熄滅。
「靈魂」,靈脫離魂魄,則「靈」之細惑融解。
見精脫離所見,恢復了見性清澈明晰。
由心靈「認知」轉為心靈「覺知」。
「靈」從魂魄中甦醒,魂魄消散過程中,「靈」甦醒了輕盈明快,靈動智慧的性質,靈的先天光明,智慧屬性,與聖靈結合,靈歸屬於聖靈,就對應著,心靈「認知」轉為生命「覺知」,靈成為聖靈,聖靈就是生命本身,就對應著,「覺知」在所覺境界中甦醒,覺知熄滅了變易川流的光明細惑,覺知還原了生命存在的原始,也就是「阿賴耶識」一念幻成的空幻現前。
小乘佛教的基礎理論是「苦集滅道」,注重因果論。
耶穌基督的教法,卻徹底否定因果論,只強調「靈」的純潔無罪,以「靈性」究竟的寬恕,接納因果輪迴中善惡因緣,以清淨無為性,熄滅生滅緣起法,以虔誠實踐「寬恕」,以此熄滅身心自我分別,「靈性」直達聖主平安性。
以慈悲心,滅盡一切幻。
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緣起性空」,強調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自心現量,見性解脫。
耶穌的教法是,「靈」在夢境中與聖主分離,因恐懼而有世界,因夢境而有生死,實踐寬恕中,釋放靈魂深層的恐懼後,夢境消散的當下,就是聖主世界的平安。
以智慧心,超拔一切苦。
釋迦牟尼佛,與聖主耶穌的教法,道路是一致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採用的修行方法有所區別。釋迦牟尼佛只講識與覺,目的是「明心見性」,諸幻除滅,非幻不動,見性解脫,避開身心體驗與感受境界。
佛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耶穌的修行方法,是直接否定了身心意識具有「真實性」。
以慈悲純潔,直接喚醒心中之「靈」。
以心中「見精」的清醒明澈,去寬恕「不真實」的身心意識,避開頭腦意識的理解,以心中之「靈」淨化身心意識,通過「靈」綻放光明快樂的甦醒過程,從而甦醒生命原本的樣貌。
耶穌說:不要當真。
寬恕你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
寬恕將世界當作真實的「你自己」。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更理性更穩妥,對於人類的精神體系,與肉身體系的構建完成,緣起交融有著細緻完整的解釋,目的是通過理性思維,破開心靈對「存在」幻境的執迷,迷幻熄滅就是實相,但是實踐的過程需要精深的智慧,佛法深義複雜深奧。
修行佛法的內在體驗,感受是:清淨,清醒,輕鬆,
愉悅,理性,安寧,透明,自由,智慧,解脫,甦醒。
基督耶穌的教法更直觀更直接更有效,不去解釋人類的精神體系與肉身體系的緣起構成,而是對身心意識直接予以否定。
強調「靈」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從而否定除了「靈性」以外的任何現實事物,包括身心意識與心靈感受,以「靈」的純善純真無罪本性,與聖主永恆的平安性合一,以寬恕心接納前世因果。
「靈」從魂魄罪責構成的夢境中醒來,醒來的「靈」就在天國之中,與聖主平安性一體,走的不僅僅是直指人心的道路,而是超越了意識思維,更深層的「靈」與聖主的結合,跨越了時間的阻隔,超越了空間的迷幻,效果更強,但是難度更大。
修行耶穌教法體驗是:日常生活中的現實世界成為夢境。
心靈陷入深深的幸福感,內在處於極度的歡暢快樂,極度的平安幸福,自由富足的生命完整無缺,內在無限光明無限極樂,時時刻刻處於,靈魂內在的「宇宙性高潮」,身心溫暖安詳,幸福感深邃且永恆不絕。
身心之內,心意深層,在甚深,甚深,身心靈不可觸及的盡頭,「平安性」甦醒過來,甦醒的平安性,呈現出無限無盡的「生命」,生命是永恆與無量,平安就是幸福,安寧就是永恆,極樂歡暢源源不絕,靈性輕盈充滿宇宙。
在現實生活的夢境之中,「靈」光照耀夢境細膩的妄想本質,妄想融化的過程中,透出聖主永恆不變的浩渺平安,平安性就是智慧性,聖主與如來,是同一個「祂」,在生命體系中,不同側重的表達。
佛陀側重於智慧,以般若智慧,闡述覺性、覺知、覺識。
以智慧離捨幻境,幻滅覺無生,即身成佛。
以清規戒律修持身心,遠離心意顛倒夢想。
佛教側重於思維修,避世清修,清苦卻自在自由。
耶穌側重於慈悲,以寬恕接納,溫暖身心,熄滅恐懼,融化「小我」潛意識,融化「自我」顯意識,以溫暖光明取代身心意識,以幸福平安取代心靈感受,以聖主平安取代生死輪迴,以無限的寬恕,取代清規戒律,橫渡生死輪迴。
佛陀側重於禪修實踐,通過身心深入禪定,培育心靈覺知力,
實踐「四念住」法,覺知身心意識並非是我,覺知感受體驗並非是我,覺知外界名相並非實存。
覺知光芒照破身心,燒盡五蘊六塵的層層境界,最終身心意識內在的,五蘊六塵境界,熄滅在「覺知」清澈廣袤光明中,覺性如目光清澈,遍滿身心世界,清淨圓滿,不動無生。
境界熄滅,則覺知熄滅。
覺即所覺,所覺即覺者。
覺與所覺熄滅,空與世界瓦解。
覺知原本是錯覺,錯覺熄滅時,
覺性展現法界,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清淨圓滿,莊嚴十方。
耶穌側重於實踐寬恕,以心靈融入寬恕,溫暖融化心靈,寬恕的心中,溫暖綻放無限光明,幸福平安快樂,融化身心自我意識,人法兩寂,實證身心幻滅,亙古平安性現前。
無限慈悲解脫了生滅緣起諸境,與聖主平安永恆同體;過程中很幸福很安寧很快樂,耶穌的教法與清苦無關,但是,實踐耶穌教法的靈魂,因為心靈充滿了幸福感,身心意識時刻處在,極樂光明的生命幸福狀態中,所以對人間現實生活的要求,就會本能地降至最低點。
有人問我,靈魂該選擇哪一個世界?
是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還是耶穌基督的聖主世界?
這要看你自己修行教法的側重方向了。
宇宙中極樂世界的聖國,本質都是覺性呈現的圓滿。
那是修行圓滿的覺悟者,慈悲心性以智慧圓滿世界。
佛陀的覺性,稱之為「智慧」。
聖主的覺性,稱之為「真知」。
聖主說:必須先具正見,上主才能在聖子心中所設的祭壇中與他直接交流。只有在那兒,上主方能通傳祂的千古不易性,祂的真知所帶給人的平安是不容置疑的。上主與其聖子並非陌路,聖子彼此亦非陌路。真知存於一切知見與時間之先,它遲早會取代兩者的存在。
——《奇蹟課程》
佛陀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楞嚴經》
從文字背後寓意的真義上,佛陀與聖主,所說實相唯一。
在修行圓滿過程中,覺悟者因覺醒道路的不同,
從而體現出,最終成就的聖國,具不同的特點。
天國世界是靈魂的「中轉站」。
是眾生修行真理,覺悟自性過程中,靈魂停留的驛站。
宇宙中所有的光明聖國,極樂世界,都有成住壞空。
唯有眾生自性本來,是真正的永恆天國。
有些人側重智慧的通達,那就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那裡有究竟智慧的大菩薩,諸佛為你開示精深法義。
培育你的靈覺,信受究竟佛義,直至未來圓滿成佛。
有些人喜愛心靈的幸福,那就去聖主的平安世界。
因為那裡唯有愛與平安,聖主沒有拒絕與懲罰的能力。
「祂」是慈悲的究竟展現,也是智慧的圓滿呈現。
靈魂進入覺者世界中,就解脫了三界生死輪迴的業流。
「靈」沉浸於佛陀智慧光明,或者聖主平安幸福中,
信受真理,覺醒本性,沉浸平安,熄滅諸幻,
見性解脫,平安永恆。
但是聖主教法的難度非常大,因為「祂」的要求只有一條。
那就是終生踐行「寬恕」,而能夠究竟寬恕的心靈,一定是一顆,對真理對聖主,無限虔誠無限敬仰無限投入的心。
信我,得永生——耶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