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 師兄,我看到一種說法,大乘的明心是證到了七住位菩薩。 您怎麼看?

 

師兄: 入八地。

 

老師: 不對,明心見性,僅僅是三摩地的開始,心中我執分解,想陰融化,小我分解,在四五地左右,實證心靈是虛幻的,實證自我是虛幻的,見到覺性光明自身心之內,穿越身心而透出,光明分解身心自我,自我不斷地在覺性光明中熄滅,這是三摩地進程,一直到身心自我因素不斷地分解消失,內在空間展現,進入三摩地的高層,就是造物主,七地菩薩,而人法兩空,則是證入空性,不僅僅是明心見性那麼膚淺的境界,而是身心脫落,無心是真心,這才是八地菩薩,入佛位。

———————————————————————

 

師兄:老師,我對經教也不精通,印象中,明心是明心,見性是見性。老師說明心見性在五地,跟雪山派和達摩祖師說的見性成佛矛盾了。

 

明心在五地,見性在八地,我覺得是個比較準確的說法。

 

雪山派的人也跟我說過他們有方便見性之說,我也沒搞清楚具體什麼意思,在我眼裡,這是沒有見性的客氣說法罷了。

 

老師,見性在五地這樣的提法,除非有合理的解釋,否則會引起軒然大波的,要不要斟酌一下用詞,或者解釋一下這麼寫的原因?

 

答:見性,有不同境界的展現,初見覺性,等於明了「身心如幻」,能「觀」幻心的就是「覺性」,覺性才具有「真見」的能力,明心與見性,是同步發生的,見性,是自性智慧的顯發,明心,是通往自性的道路。

 

身心沉淪妄想,則心意相續,心隨意轉,則是凡心。如果修行者能隨真理正見,淨化身心,持正本心,心淨則垢除,垢除則見精展現,見精就是「靈」,靈從魂魄之中,不斷地強盛增長靈性,魂魄就不斷地分解消散,由習氣與妄想構成的心靈本體,就在不斷分解熄滅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就是「明心」的過程。

 

隨著心靈「小我」的分解淨化,意識自我的感知體驗,也就會逐漸地淡化透明,你在自己的身心之中,但是卻感覺身心中現實的自我,在逐漸消失,在「靈」的純潔溫暖中,被光明淡化遺忘。此刻身心中「靈」的光明,就是四五地的菩薩智慧光,此刻依據靈性光明中,破開身心自我境界的「清澈明晰」,靈性開始具有了覺性的性質,那就是滲透在光明與黑暗中,卻不被一切境界牽引帶動的「空性」穩定純度。屬於初見覺性,但是此時並未圓滿覺性,達摩祖師所講的:「見性成佛」中的見,「見」本身是自性呈現圓覺智慧,那是見性的最上層了,屬於八地以上聖賢,入如來究竟智慧,證寂滅平安實地。

———————————————————

 

我回答完,明心見性的問題後,又深入內觀,仔細甄別「明心」,與「見性」之間的進度、差異、性質的區別,最終確定,是我自己回答錯誤了!

 

因為我是實證者,所以只能依據自己走過的道路,去闡述對「明心見性」的體證經驗。

 

詳細地將自己「明心」的過程,重新梳理記錄的時候,發現一個極其微妙的差異:「明心」屬於「存在」的範疇,是人類成為修行者,修行者依據真理,淨化身心,身心淨化,心靈除垢,「見精」從內心展現出來清醒,清淨純澈的性質。

 

「見精」就是靈魂中的「靈」,也是我執識的核心「認知」。

我執識,就是我們人類認為的「自我」,由心意體驗與意識分別構成,意識跟隨心願而分別,而心願的核心,是認知動機,動機的核心是「靈」,動機的細膩思慮感知是「魂魄」。

 

人類所說的「自我」,與耶穌所說的「小我」,不是一個東西。

「自我」,是我們的意識分別,與心願動機,組成的「自我」認識體驗。

 

耶穌所說的「小我」,是心靈對生命的記憶,是基於「存在」妄想基礎上,靈性生命對「存在」的沉澱記憶,「靈性」對生命沉澱過程中,形成的細膩分別,精微經驗習氣,此二者構成了「小我」,「小我」就是累世劫妄念與習氣的聚合。

 

「靈」被習氣妄想牽動,墮落在「小我」生命記憶形成的境界中,透過「小我」境界呈現出「靈」的靈慧分別力,體現出心靈認知體驗,呈現出願望動機,表現出心願意識,就是「靈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

 

自我,是「心靈小我」,在人體中的「投影」。

「自我」是顯意識,「小我」是潛意識。

 

舉例說明:我喜歡吃肉,你喜歡吃素。

吃肉,是意識做出的「判斷」,屬於「自我心願」驅動意識,做出的行為舉措;而促使意識做出「判斷」的,是心願動機;心願動機一定建立在,形成動機念頭的,動機深處的「體驗經驗」的記憶中。

 

是心靈憑藉,心靈蘊藏的,對於「肉」的記憶習氣,而做出滿足習氣體驗的動機,形成吃肉的「願望」,而做出吃肉決定判斷的「意識」,只是落實「心願動機」的工具而已。

 

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體內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是心靈「潛意識」,所投射出來的,自我人格,習氣慾望的延續,而並非是,「生命理性」的選擇。

 

舉個例子,人類的情慾姻緣,很多夫妻相愛相殺一輩子,誰都看誰不順眼,可就是分不開;初戀的男孩女孩,雖然理性上知道,對方身上的種種缺點,可是內心的情愛感受,卻無法因理性的分析,而將心靈情愛徹底決斷。

 

這是因為,你眼睛看到的情人,意識理解到的愛人,本質是心靈深處,靈魂記憶中,往昔生命經驗的「回放」,此刻你眼前的愛人,一定有著,讓你「心動」的地方,你的心靈感受才會不顧一切地撲向他,才會對他的其他缺點置若罔聞。

 

你見到他,「心動」的感覺,一定不受你「意識思維」的左右。

否則,怎會有一見鍾情,衝昏頭腦的身心狀態?

 

讓你心動的,一定不是,你頭腦意識做出的判斷。

而是心靈本能的衝動,是生命記憶的回放。

既然是心靈記憶,一定有記憶建立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宿業因緣」,也稱為「三生三世」。

 

現實世界中,夫妻之間的相愛相殺,矛盾了一輩子也分不開,原因是,心靈深層的「靈魂」記憶中,往昔的情愫債務沒有清算完畢,當心靈蘊藏的,靈魂記憶中的宿緣消散了,現實生活中的夫妻,瞬間就會覺得,彼此之間彷彿成為了陌生人,既不愛,也不恨,也就是人類常用的術語「沒有感情了」,視同陌路,隨之分手,相忘於江湖。

 

宿業完結,一別兩寬。

但是今生種下的情慾執迷,又會儲存在靈魂深處,形成新的「自我」性格因素,這些靈魂因素,將會導致靈魂,在離開肉身後,隨著執迷因素的推動,尋找落實因素的「對境」,這就是靈魂投胎的過程。

 

所以,修行者與凡夫不同的是,凡夫俗子意識「自我」,跟隨心靈「小我」走,生生死死,生生世世,永無出期。

 

而修行者,意識跟隨真理走,心願跟隨信仰走。

真理指向如來究竟實相,信仰靠近聖主永恆天國。

 

借助信仰,聖主的聖性威能,在修行者身心中,展現智慧光明,光明清洗愛慾習氣,智慧糾正觀念概念,當意識觀念被真理糾正,形成正見正知,當心靈體驗被光明淨化,心靈「見精」呈現,頭腦「正見」與心靈「見精」結合,在修行者身心中,就會出現,由信仰與清醒,構成的「寬恕踐行者」。

 

在人世間踐行寬恕,心靈奉行真理的,就是「神靈」。

 

「理性」通過意識分析而呈現,與「感性」習氣相對立。

「理性」屬於「靈性」智慧中,清醒清淨特質的範疇。

 

因此,三界六道眾生,唯有「理性」意識的眾生,

才可借助理性思維,破除感性習氣的體驗。從活著的「境界」中,喚醒被「魂魄」所活著的,「靈性」先天的清醒與清淨特質。

 

「靈」從魂魄中,被「理性」思維喚醒了清醒特質。

就是心靈「見精」,從妄想自我習氣感知中,睜開「見」世界的眼睛。

 

「靈」從魂魄中抽離出來,就是「見精」從動機中抽離出來。

「見精」中的「見」脫離了,所見的五蘊六塵,「見精」清淨。

「靈魂」中的「靈」脫離了,魂魄聚集的習氣體驗與疑慮妄念。

 

「靈」在心意妄想中,綻放靈性光明,魂魄的習氣妄想,在靈性光明中,逐漸地分解熄滅,「自我」認知體驗,開始在「靈性」中,變得虛弱、陌生、透明,「靈性」溫暖輕盈,靈耀身心,接納身心,卻不定義身心妄念與體驗感受,「靈性」溫暖自我,「靈性」覺知「小我」,對「小我」生命記憶,與「我執識」自我體驗,保持寬恕接納,卻「不定義」的溫暖安寧狀態。

 

「不定義」,就是耶穌教法中的寬恕,第一步的境界。

實踐寬恕法門的第一步,就是佛教中的「止觀」修行。

 

「見精」在心意妄想中,增強「見」的清醒,增長「見」的清淨,直至心意認知「我執識」在「見精」中逐漸淡化,直至身心習氣在「見精」中逐漸分解,消散熄滅,「見精」就呈現出「見」一切,而無染一切的「明晰普照」,這就是奢摩他,止觀修行。

———————————————————————

 

隨著「靈性」增長,靈性光芒綻放,「心意自我」在光芒中淨化,淡化,分解,遺忘;「靈性」成為了「靈魂」的生命主體。

靈耀光輝成為了身心意識的主體,人類身心意識成為了「外衣」;現實中的「自我」,構成自我的「認知與體驗」在微觀世界中,融化分解,淨化純化昇華,此刻,身心自我與現實世界,就在「靈性」光輝中,呈現出「身心如幻,世界如夢」的性質。

 

這就是大幻觀,修行者進入三摩地的定境修行。

進入三摩地修行,前提是,你已經不再是「心靈意識」,而是具有光芒形態的「光靈」,靈的智慧取代了人類的心意自我,心意自我在靈耀智慧中,不斷地淨化,融化,分解,熄滅。

 

知境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為無二雙融。

身心分解,光靈成長的過程就是三摩地。

————————————————————————

 

「光靈」璀璨靈耀智慧中,心意自我、習氣妄想,都淨化分解完畢,肉體身心中,人類自我心意,「我執識」只剩下最後的殘留記憶,肉體身心只是一具,現實生活中「使用」的軀殼。

 

身心意識、自我認知、慾望體驗、習氣妄想,都無法遮蔽「光靈」,「光靈」成為了修行者全新的自己。

 

「光靈」的溫暖喜悅,智慧光芒,繼續融化淨化,身心意識中,殘留的「自我存在」記憶,直至你的「自我」記憶,完全消失在光芒璀璨的溫暖「光靈」智慧中。

 

隨著你的「自我」消失,「光靈」解脫了光芒智慧,昇華為純淨無相的光明「純靈」,此刻人世間你的身心意識,就是「純靈」留在人間夢境中,最後一絲「記憶」夢囈。

 

「純靈」的性質就是生命本身,「純靈」的表現就是存在無限,「純靈」的內涵就是愛與接納,「純靈」的無限接納,接納了時間與世界,世界與時間,消失在無限接納的「純靈」愛之中。

 

一切生命現象消失,過去未來時間消失,宇宙存在顯現消失。

「純靈」還原了,生命原始狀態。

 

原始生命狀態,存在呈現出空間,永恆呈現出時間,覺知呈現出聖靈,聖靈體現出「靈性」,靈性派生出「眾靈」。

 

「純靈」還原了「聖靈」,「聖靈」展現出生命,生命體現出宇宙。

這些都屬於「明心」的範疇,也就是七地菩薩,造物主的境界。

————————————————————————

 

所覺即覺者,覺者即所覺。

存在即覺知,覺知即存在。

 

覺知內照,內照離覺。

離覺則無生,無生即解脫。

 

覺知融化在覺性「無生」明晰中。

生命融化在空性「平安」慈悲中。

聖靈光明融化在「目光」智慧中。

 

「聖靈」、生命、宇宙、存在、永恆,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覺性如同目光純澈,明晰十方普照三世。

覺性離分別妄想,熄滅我人眾生壽者世界。

 

猶如沉浸在境界中,分辨具體事物細節的「眼光」,

從具體細節的「境界」中,甦醒了目光「見一切」,卻無掛一切的清淨明晰,普照十方三世,圓覺過去未來的「大智慧」。

 

大智慧,是如來自性顯現,是「祂」的目光。

這才是「見性」,「見」本身就是「佛性」。

 

見,就是覺性。

 

因此,見性即佛性。

故而,見性成佛。

 

所以,我前面所說的,「明心」在四五地,沒有錯。

但是,「見性」在四五地,與明心同步的說法,是錯誤的。

 

唯有心靈本體,「靈性眾生」,在覺察與接納中,「存在」徹底熄滅後,無染無生的「見性」才可能展現。

 

見性,即覺性,是八地以上聖賢,具無生寂滅性。

入諸佛涅槃性,證聖主平安性。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