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十住,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一、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留礙也。四、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六、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刹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
答:我目前在第八住,到第九住之間。
佛經中對法界的描述,基本上是純理性的心性法義,因為法界無相,是純智慧呈現空性普照,不是人類的意識可以準確描述的。
我的修行狀態比較特殊,我不是從凡夫境界,一層層往上修行昇華的,我是在究竟如來實地,覺悟本性後,一層層地在身心內自上往下還原佛世界的。
因此,我對於法界的性質與內涵,智慧的內在空性體驗,比起靈性宇宙的光明更加熟悉,我沒有精力或者說不願意去啃佛教大部頭的經典,因為整個宇宙包括法界都在修行者的身心內,我更習慣在身心內在尋找實相,而不是,去文字之中尋找理解。
如果不是靈性宇宙的突然開啟,這種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的覺受經驗,超越了修行者所熟知的智慧經驗,我也不會去尋找佛經予以對照。
法界,是一種覺悟的感知,並不是人類認知的體驗。
這個是你們目前無法理解的。
覺悟類似於,猜謎語終於明瞭答案後,心開意解時,當下的覺醒。
是意識與心識,身心自我人格,無法觸及的大解脫。
就是生死洪流中,睜開眼睛的刹那,
自我與世界,過去與未來,都停在當下。
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當下亦不可得。
不可思議,言語道斷,不可得,不可說。
覺醒,名一真法界。
————————————————
而靈性宇宙,是我完全陌生的。
法界是純智慧。
靈性是純生命。
當純生命呈現時,這個人體自我、意識自我、心識自我、人格自我,就不再是「真實」的我自己,這是天翻地覆的改變。
當智慧甦醒時,你的身心意識成為了一件外套,而外套內在的覺性,猶如虛空一樣,無生無滅,清淨不動;智慧明晰與心語意外套同在,清淨智慧卻不被外套沾染牽動。
而靈性甦醒時,我整個人,心語意這件人格外套,就根本沒有存在過;存在的只是心識夢境,當下活著的,是靈性純生命,在生命記憶之中的倒影。
這徹底顛覆了我修行認知的體驗。
也就是說,修行的我,根本未曾真正存在過。
真正存在的只有純生命的靈性,我只是靈性的記憶沉澱,形成的遷流夢境。
可以說,靈性純生命,是智慧投射在三界內的生命形態與性質。
生命靈性的激活,是智慧的進展與成熟。
可是,宗教中確實沒有,對靈性取代人性,這個重要過程的詳細記錄。
宗教中對覺性有著大量的,大部經典的記錄。
禪宗七經,記錄的就是般若智慧。
我記得,密宗經典中,有過對靈性純生命,隻言片語的記錄,但是不系統。
或許,修行者這一次的圓滿,就是要補上覺性折射,投射出靈性純生命,純生命取代人格心意的,這一塊修行殘缺的內容,如果缺失了靈性純生命,取代人格自我身心的內容與過程體驗,人類想要證入法界,想要解脫分段生死,需要億萬劫的時間過程,因為沒有具體的道路與心靈標準。
缺失純生命取代人格,缺失靈性取代人性,那麼真理修行的結果,就是覺性智慧與人性習氣同在,修行者試圖通過禪定中,覺性的清淨光,熄滅人格潛意識中,龐大無限的習氣與妄想,那麼,修行者一生的禪定時間,用來淨化習氣熄滅細膩妄想,肯定是不夠的。
如果激活靈性,純生命取代人格,寬恕與愛去淨化習氣,救贖累劫妄想,這條道路的昇華就是極其迅速的。
覺性,與人性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反而,對人心人性,習氣業障的淨化力量不夠直接有力;而靈性就在人心深處,是人類乃至於三界眾生的本質本源;以寬恕與愛激活靈性後,修行者就可以轉人格為光明,以光明溫暖的愛,去寬恕自己,寬恕世界,寬恕別人,寬恕的純潔與溫暖,就可以融化人格人心,從身心內在消融自我,進而消融生死輪迴,在三界六道眾生心之中,還原純生命靈性的原始光明,也就通過靈性還原了,覺性智慧在三界內的生命形態。
靈性取代人格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
法界智慧聖賢,普照三界普度六道眾生。
今生修行者的道路,成就,圓滿,填補了真理之中最關鍵的生命環節,從我開始,未來人間乃至於三界六道的生命,真的具有了解脫生死,證入法界的機會,這是無與倫比的偉大與神聖。
————————————————
學生:這兩天在思考老師文章中提到的,關於知覺算不算阿賴耶識,我有以下想法:
因為有的祖師依經理解(如《華嚴經》《楞伽經》)認為阿賴耶是指如來藏,也即第一義諦、真心,阿賴耶識是第一最初刹那識,也就是識陰,就是您說的一念瞇盹最初形成的存在感,是清淨識,能生一切法,一體一性,如果這樣定義的話,那所有補特伽羅(還沒有成佛的一切有含識的眾生)共用一個阿賴耶識,或者說他們的阿賴耶識是相同的。那這樣的話,聖者和凡夫的阿賴耶識就一樣了,就和宗派認為的阿賴耶識即是輪迴者的補特伽羅相違,因為他們認為阿賴耶識即是輪迴的相續者,是含藏一切善惡無記業種子之處。
所以就看怎麼定義阿賴耶識,如果擴大外延,認為阿賴耶識包括因位識和果位識,就比較好解釋了,那知覺就應該算是阿賴耶識,經中說「知覺乃眾生」,沒有完全淨化乾淨的知覺中包涵見精及染污習氣種子,因為阿賴耶識對境無粗分的執取,也即有明現境,但無力證境,說明見精顯現。這就可以理解為知覺是阿賴耶識的果位識,而本初識即老師說的覺知,即阿賴耶識的因位識。
這樣解釋也不知道是否更圓融合理一些呢?
我能理解老師唯一注重實證,是不屑於教派中的名詞名相的,但我認為,老師的教法是要流傳後世的,如果在最關鍵的證悟境界節點上,要是能和佛教中的名詞銜接一下,會利益現世及未來世的無量無邊在苦難中尋求解脫的和佛教有緣的眾生!
以上是我依據以前所學,結合老師教法,加上自己的思量而成,只是一點淺薄之見,請老師指正。
補充兩段話,是以前學習的《宗義寶鬘》筆記中所記,為宗派之見,只作參考:
- 為何阿賴耶識是無分別心呢?因為,阿賴耶識是補特伽羅的「我」的示例,而「我」則不可能與分別心同位,故說無分別心。
- 暫時不具阿賴耶識者,是在聖者的滅等至時;小乘有餘涅槃及大乘八地以上則已無阿賴耶識,此時阿賴耶識轉成異熟識的本質(即阿賴耶識的續流),直至小乘無餘涅槃悉已斷滅,成佛時亦完全無阿賴耶識,悉已轉成大圓鏡智的本質。
答:「成佛時亦完全無阿賴耶識」,這句話就是實相。
因為覺性是無生的,無生自然沒有增長與損減。
覺悟者的圓滿,是依據覺知「阿賴耶識」粉碎的程度,而呈現出空性覺照的程度;而「識」一定建立於體驗之上,猶如意識建立在心願動機中;而心願建立於體驗思量中,思量體驗建立於覺受經驗中,覺受經驗建立於覺知分別中;而覺知,也就是「阿賴耶識」,於存在凝滯中呈現;唯有寬恕的道路,可以以愛的純潔融化意識,以寬恕的溫暖融化心識,以究竟接納分解存在,隨著覺知完全融化,阿賴耶識全然熄滅,覺性法界也就全然呈現,法界就是佛智慧的表現。
如來是「第一義」,唯以智知,不以相見。
諸佛以覺性智慧,圓滿呈現第一義,第一義不可說,不可得,隨順清淨法界,是智慧不可觸及;隨順識心三界,是分別未曾沾染。
覺悟者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心無生,法性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