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2 04:16:34)

 

「請你拿起面前的水杯。」

 

你聽到了我的聲音,意識到我的指令,身體發生動作,胳膊抬起來,手抓住桌子上的水杯,抬起手,舉起杯子。這個過程,是你完成的,對嗎?告訴我,這個過程中,哪一個具體的步驟是特質不變,永恆不動的你?是你拿起來水杯,這是確定的,可是拿起水杯的這個你,究竟是整個過程中,哪一個部分,是你的意識?手,胳膊,耳朵,眼睛,還是你的感知?失去意識的分別,你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失去手,你無法完成拿起,失去耳朵你聽不到指令,失去眼睛你看不到杯子。可是這所有一切的構成中,都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你,否則,手斷了你就死了,眼睛瞎了你就死了,意識停頓了你就死了,耳朵聽不見你就死了,眼睛看不到你就死了,對嗎?可是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即使以上這些條件全部都失去了,你依舊是活著的,對嗎?

 

那麼,清晰分別的,知道自己拿起來杯子,知道自己放下了杯子,隨著眼耳鼻舌身意運動,表現生命,而不會隨著六根消失而消失掉的,究竟是誰?知道杯子,知道意識,知道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的這個「知道」,既不在眼睛,也不在耳朵,也不在意識,更不在身體,祂究竟在何處?這就是《楞嚴經》中開篇——七處徵心。仔細聽,請你把桌上的杯子拿起來,你聽到了我的指令,意識到我的意圖,眼睛看到了杯子,胳膊抬起,手去抓取,這一切的根本源頭,在於,你——願意。

 

如果你的內心,此時正陷入苦惱:炒股賠錢了,老婆出軌了,孩子發燒了,汽車被撞了,滿心煩惱。我說「請你拿起杯子」,你連這個指令都聽不到。是你的耳朵失聰了?沒有啊。是你的眼睛失明了?沒有啊。是你的身體受損了?沒有啊。是你,心靈陷入焦慮的恐懼,恐懼蒙蔽了心靈覺受,覺受所現的願望,大於了心靈對其他外界事物分別的願望,所以,我說什麼,你充耳不聞,你內心的願望,決定了你的六根,對於外界的反應。心靈如果處於鬆坦安然的清淨,你的六根色塵也就是了了清淨的,見聞覺知都是清清楚楚,意識分明,對吧?你會覺得自己很健康,很理性,很正常。

 

如果此刻針扎了手,你感覺很痛,哎呀,趕緊捏住手指止血,此刻你的心在指頭上;你只顧著指頭上的傷,轉身不小心把桌上的開水碰倒了,開水澆在腳上,哎呀,燙死了,看到腳面一片紅,擔心緊張,此刻心在你的腳上;你彎腰去擦腳面上的水,一不小心打翻了地上的酒精燈,火焰點燃了窗簾,滾滾濃煙要火災了,此刻你的心全然忘記了手指、腳面上的傷,心裡面全部是燃燒的火焰,此刻你的心在火上。我們的心,不知疲倦地在意識分別,抓取的六根色塵中翻滾,被意識攝取肉體根塵信息,帶動活著,而心識體驗深處,那知道指頭痛,感受腳面傷,見到火焰的分辨確定中,是清醒離分別的覺照。

 

此刻,你的兒子從眼前跑過,不小心摔倒了。一瞬間,你所有的見聞覺知,所見所想,所聞所觸,都不存在了,眼裡、心裡、耳裡,只剩下摔倒的孩子,剛才的清醒、理性、了了清明,此刻都失去了,身心中只有對孩子的擔心。於是,眼睛看到的世界中,只剩下孩子摔破的腿;耳朵聽到的,只是孩子的哭聲;鼻子聞到的,是孩子的體味;身體感受到的,是孩子顫抖的痛苦。你的心蜷縮成一團,世界上只剩下孩子,以及對孩子的擔心。

 

可是,「對不起,讓一讓,這位先生,這個孩子是我的兒子,您認錯人了」,身後有人推著你的肩膀。你仔細辨認懷中的孩子,發現確實認錯人了,和自己的兒子很像,卻不是自己的骨肉。你很窘迫地起身,轉身回顧身邊的環境,尋找自己的愛人與孩子,同時看到了身邊的朋友,在看著你笑,笑話你的緊張。此刻,你的眼睛,又看到了除了這個孩子以外的世界。這是為什麼啊?同樣的眼睛、耳朵、身體,在同一個時空段裡面,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意識到的信息景象,差別會如此巨大?

 

因為,心靈只能夠看到,心靈願意看到,以及能夠看到的世界。心靈,如果失去了記憶,你的眼睛看到世界,只有茫然。世界,並不是心靈通過我們的肉體,所認識到的,世界,是心識的記憶,將肉體六根取捨的信息,進行了凝固的認知,世界非世界,而是心靈記憶,分別六根色塵的投射幻相;而認識世界的自我,僅僅是,心識記憶分別,被六根色塵凝聚的認知體驗。

 

這是外道與佛法的分水嶺,是生死輪迴與寂靜涅槃的分水嶺,心是關鍵的界點,執幻為實,在幻相中取捨分別,樹立真理永恆的,是外道知見,邪見生業果,沉迷生死不脫輪迴;知境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為無二雙融,幻相本空,空不可得,即實相,於幻境無取,於分別無受,清淨無掛,如如不動,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是佛性。

 

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聽,並且思考:心靈,是心靈對自己的覺受;心靈,是覺受了自己的夢境。心靈,心對於自己的體驗,認知驗證了存在,對存在的確定,固化了分別,凝聚成經驗,呈現出覺受,覺受帶動著,心靈對自己的認知,看到了,心靈願意看到的,自己的樣子。所看到的,是心靈覺受願意看到的;所看到的,是心靈認知能夠看到的。

 

心靈,源於心靈認識自己的記憶,而記憶相續,形成無數個對於心靈的描述、渲染、感受,以及系統而立體的確定認識。這個認知凝固了心靈原始,離認知的純然光明,形成了無法停止,無法斷開的河流,心靈被自己的影子,固化鐐銬在妄想的海洋中,生死流浪。流浪的,是心靈自己幻想出的錯覺,錯覺猶如旋轉的火把,形成了火焰光圈,光圈映照出世界、虛空,各種琳琅滿目的眾生、物質、能量、山河大地。

 

這些幻境,深深地蒙蔽了,原本不做夢的心,心在夢中,不斷地被認識自己的認知固化,固化就是中陰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魂、神識。固化的認知,牽引心靈細膩的,因辨認自己而呈現的覺受,就形成了三界內有情眾生。固化的認知,割裂幻化了,心靈對於自己分別,呈現出的存在感,存在感的移位,就是三界內最原始的時間與空間。

 

心靈在固化認知,裹挾起累世覺受體驗的記憶海洋中,迷失了本來的面目,心靈成為了認識自己的覺受,覺受被體驗固化,固化的體驗,分別覺受海洋,形成對世界具體名相的細膩分別,想,開始了。有了對具體覺受體驗的記憶,就形成了對其他覺受體驗的分別。固化認知,被更加細膩的體驗牽引,進行對比、記憶,形成了對時空深入的,細膩的認識,世界就因為這種細膩的認識而逐漸清晰了起來。

 

明白了嗎?世界,並不在我們肉身外面,而是在心靈未曾穿上肉體這件衣服前,心靈就已經形成了對世界的認識,我們所看到的外界世界,根源在於,心靈對時空細膩的覺受分別,世界源於我們心識分別的想,世界是我們心靈思慮所投射。

 

不相信嗎?那麼為何,你在一個時空點上,比如此刻,你只能看到我說的話,卻無法同時看到、聽到,其他充滿當下時空中,其他的信息景象?因為你的心,此刻只願意看到,他渴望看到的。你若還是不相信,這個世界,是心識記憶,覺受願望所投射出來的一個幻境,那麼,請你隨便指稱一個,你所見、所想、所觸碰的,物質世界的,任何一個物質名相,然後我們去細細分解它,看看你所說的,構成世界的物質,除了你為它冠以的名相,究其實質,是否可以找到一個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性質?

 

當世界誕生於心靈想像中,心靈被想像蒙蔽,投入了想像中的心,覺受感知被想像塑造,感受了想像的境界,對於不同境界的感受,形成了喜怒哀樂驚恐懼,心靈開始被感受帶動,在體驗鮮明的覺受中,波瀾翻滾,受陰形成了。所以,不要以為你今生見到、遇到、想到、感受到的親人、仇人、敵人,是今生的遭遇,不是的,一切愛侶親友,仇人敵人,皆是心靈覺受儲存的記憶,猶如大海泛起的波瀾,在那個世界掀起的浪,湧動到這個世界,以你的好惡情仇,兌現過去的愛戀情仇。

 

所以,不要以為是你自己選擇的人生、親朋好友、事業家庭,只要與你有關的一切,都是與心有關的,與心有關的,一定是過去的心識海浪,延續在今生你心靈呈現出來的願望。所以,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不全是你的意識在決定,而是你的願望在決定,而願望,就與你的個人體驗,心靈覺受記憶有關係。比如說飲食習慣,有些人先天就是不吃肉,有的人先天就喜歡吃某類食物;比如說,有些孩子先天就具備超越常人的特質,對於某些領域有著超乎尋常的天賦;比如說,看到這個人就很喜歡,哪怕知道他是個花花公子,也心甘情願受騙上當。這不奇怪,人類,就是被自心創造的習氣大海,塑造成一朵朵業力浪花,眾生只能依靠心靈儲存的業力,認識外界因緣和合的世界。

 

當感受蒙蔽了心靈深處的覺受,覺受失去了靈敏,當認知掩蓋了心靈深處的覺知,覺知被認知形成了觀念,感受與觀念聚合,牽引心靈細膩的思慮分別,形成了對累世習氣體驗形成的具體認識,思維相續心識記憶,投射出物質運動具體的名色。世界就由心所現,心意相續所現宇宙微塵,山河大地;因為認識了物質世界的名色,而必定有一個認識世界的人,這個人,就是你內心的自我,因為有我,而有我所。我是心靈的認知感受的聚合,以願望呈現我的存在。

 

因為有我,從而有我認識的世界,我,是我認識世界的根源,世界流轉,是因為我,阻礙了心識累世記憶,所播放出來的影片,世界因為我而真實。如果,心靈消散了心中的我,不被自我所蒙蔽的心靈,從妄念習氣流轉的幻影中復甦,你會發現,外界的世界,內在對世界的認知體驗,原本是一場巨大的,無始無終的夢境幻影。因此,修行的方向在內心,修行的目的,是敲碎內心的自我,修行最終的解脫,在於,心靈從自己所造的夢境中醒來。

 

意識與心是兩回事,當心靈脫離了意識控制,自由安寧處,就是無掛自在時,覺性光明由心靈綻放,純光無有雜染,無生寂靜不動,空中無色,是圓滿周遍,心靈是三界與法界的樞紐,心離分別,覺空性寂,圓覺普照即不動法界;行者入法界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心不再隨意識左右。覺醒心如日出雲層,光明照破六根塵垢,性空明澈,不掛身心思慮,無染情緒覺受;心可以見意識來去生滅,如飛鳥凌空,虛空湛然不動;心覺照情緒,在體驗覺受中,了了晴明;慾望感受如空中雲彩,聚合散滅虛空無掛;心在見中,不被見與所見掩蓋,在生滅聚合中無生無滅,無法牽引,不來不去的,是寂滅性空的覺性,周遍虛空,十方圓明就是法界光明身。

 

法界眾生,法性光明,覺性智慧,無生空性,是一體的,智慧就是身體,身體就是覺空普照,法界無邊無限無際無量,是充滿光明極樂,遍滿喜悅安詳的純明妙樂。眾生皆是光明所現智慧身,如燈光、燭光、月光、太陽光,互攝互用無有阻礙,眾生智慧相通,法性相融,都沉浸在極樂妙明的大光明海中,殊勝莊嚴;只有心中的光,是法界的靈。而純光圓滿無雜,就會消散肉身殘存的意識思慮,光中無雜,即空中無色,無生清淨,即法界不動報身,光明佛身,猶如水中的琉璃,看似與虛空世界一體,卻不被虛空世界阻礙,在虛空世界中來去自由,可以瞬間化現在無量億微塵世界中,給無量億眾生同時宣法。

 

瞬間,我既是遠在天際的微塵,也是近在咫尺的宇宙,十方世界,無量無限的蒼穹宇宙,都是我的身體,我在一切中,清澈不動,宇宙就是我,任何一粒微塵也是我,眾生都是我,我在一切眾生中,當下圓覺。

 

實相中無我亦無我所,實相中無佛亦無眾生,以究竟真理示現眾生,以佛的名相代表圓滿,覺者早已得道,宣說出離法義,以道的清淨表現隨順,我未曾來也未曾去,如此真實而不可說,在一切眾生心中,呈現不可思議之解脫。我未曾生也未曾滅,在生滅來去、因緣聚合的蒼茫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法界,只是如來指尖流過的一縷細沙。出離生死,如同是鏡子前面的影子,進入了鏡子裡,進入鏡子的自己,就解脫了鏡子也解脫了自己,鏡子與自己都是我的夢境,不再沉迷夢境的,看夢境就是從未發生過。

 

「請拿起你面前的水杯。」

你無論拿起水杯,還是放下水杯,並沒有一個拿起放下的人,拿起放下,只是心靈在自己的夢境中,折射出幻覺的波動,層層夢境,層層錯覺,折射了心靈原始的清醒,清醒被認知錯覺,被覺受凝固,而有了此刻,認識水杯的心,以及水杯的名相,而實質上,水杯僅僅是認識水杯心所投射的幻影,而認識這個幻影的心,本身就是幻影的源頭,幻影是不可得的,幻影本質無所生滅,所以,水杯非水杯,是名水杯,拿起放下,非拿起放下,是名拿起放下。

 

其實我們的一生,以至於生生世世,生生死死,與拿起杯子,放下杯子一樣,本來無所謂拿起放下,一切都是識心計度的分別而已;水杯是幻,無所得,不可得,本質空,自性空,這是法無我;認識水杯的心,自性幻,幻本空,空無生,無來無去,本來清淨,是人無我,法我皆空,空不可得,生滅寂滅,離幻即覺。

 

這是思維修,法成就,以思維佛法,實證世界的角度,去破開我們內心的迷茫,從理性的角度,實證法我皆空的大乘究竟義,過幾天,我會用中觀的角度,再解釋一遍修行,明心見性的道路。

 

問:我們(眾生)為什麼有輪迴?

 

答:這就好像,你在夢中問,自己為什麼會睡著,夢中的你,無論如何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如何睡著的,無論如何給你解釋,覺明為咎,舟行岸移,雲駛月運,你一定是以思維心,去揣測文字義,真正的明白,不在思維中。對於輪迴的緣起,簡單地說,是不可說的自性,察覺了自己的存在,察覺,就是覺性,覺性對自性的認識,就是法界,這個過程猶如頭上加頭,覺性本來就是錯覺,你在錯覺中,以錯覺思維實相是不可得的,所以,為何有輪迴的問題,除非你自己解脫了輪迴,才可以真正知道輪迴的緣起,而不是以思維去揣度。

 

問:怎麼樣才能脫離輪迴苦海?

 

答:一心三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是覺性的困頓,心是自性的枷鎖,心是生死的源頭,心是解脫的途徑,如果將自性比喻虛空,覺性就是虛空投射的光,光影照虛空而有流動,流動形成生滅,生滅帶動業力形成凝固的覺受,覺受與分別聚合凝聚成心,所以,認識心,就是分解心的過程,分解了心靈表層的體驗分別概念,就融化了心靈凝固的覺受感知,就是自我;自我融化後,形成自我的,心靈細膩體驗覺受,業力感知也就融化。

 

猶如冰化為水,水化成氣體,氣體消散,虛空原本無生,不可說,無所得,是自性不動,原來生滅皆是幻想,原來自我只是因緣,因緣性空,幻想性寂,無所生,無所滅,無來無去,是究竟涅槃!如何脫離苦海,要認清苦海的根源是我執,當心靈開放赤裸,分解拋棄了對自我維護的恐懼感,自我存在的基礎,維護的慾望覺受,紛紛熄滅,自我也就融化在出離心的覺照中,如冰塊化成水,覺性光明綻放,光中無掛,空中無色,亦無生滅來去,自性圓滿清淨,是名脫生死,因為生死不過是心靈的煩惱錯覺。

 

問:如果眾生非眾生,諸相非相,那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是繼續隨業力輪迴,或是真正離相?既是離相,現在的我們有何妄相,如何緣起?

 

答:心是相之本,相是心之用,心不自心,因相成心,相不自相,因心成相,心相本空,空不可得,是自在解脫,如何從幻相中醒來?正知見!海量學法,常薰成種,佛知見的種子,在出離心的渴望中發芽、生根、結果,累世堅固妄想,在自我維護的體驗,逐漸淡化的過程中消亡,自我覺受、體驗的消散,就是心靈覺性光明的綻放,覺性光明,在肉體體現,就是覺察、反省、觀照。

 

當出離世間輪迴的渴望,大過了對人世生存的慾望,當對於佛法知見的虔誠,大於人世生存的道理,心靈分別思慮,前進的方向就會扭轉,心靈從被獲得牽引輪迴,轉向純然放捨的解脫,最終,修行人,從思維理解,認識到心,從心靈動機,轉變思維思想觀念的角度,從轉變的觀念角度,改變心靈取捨人間的方向,從心靈改變的生命前進方向中,解脫身心自我的記憶體驗,對於心靈認知的束縛,束縛在心靈認知之上的分別思慮,不再帶動心靈認知的覺察,覺察不被思慮情緒擾亂,身心意識相續就會減緩、停止、脫落,心靈認知,脫離了所認知的分別思慮,認知融化,就是覺性圓明,覺性無染無生無掛,空中無色,亦無生死輪迴。

返回
頂部